原標題:攜手重慶,紫光開啓新十年

紫光以清華和重慶爲兩翼,開啓新航程。

文 丨 華商韜略 王又新

6月3日,ICT業界傳出一個重磅消息:紫光集團獲重慶地方國資戰略投資支持。

根據紫光集團發佈的公告,清華控股和健坤投資同意紫光集團增資擴股,引入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指定的兩江產業集團或其關聯方。增資擴股完成後,清華控股、健坤投資、兩江產業集團或其關聯方三方,最終各持有紫光集團三分之一股權。

這意味着,紫光不僅可以繼續背靠清華,還將獲得重慶地方國資的強力加持。在獲得實實在在的資金、增強資金實力後,紫光將開啓高校、國資雙翼並舉的全新模式。

回望紫光發展歷程,也許是歷史的巧合,恰恰是在十年前,趙偉國入主紫光的第一個年頭,他啓動了紫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開啓了紫光這艘戰艦的十年航程。

十年間,趙偉國以國際併購和跨國合作爲切入,迅速構建起自主技術創新爲基礎的芯雲產業鏈。十年前,紫光資產規模約13億元,收入只有3億元;十年後的今天,紫光獲得了數百倍的增長:2019年資產規模超過2900億,收入達到769.38億元。

十年來,潮起潮落,不少與紫光背景相似,基礎和實力更牛的老牌科技企業都已然在沙灘擱淺。然而,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紫光仍然揚帆遠航。我們不禁要問,過去十年,是什麼成就了紫光?在第二個十年,趙偉國又要爲紫光開啓一個怎樣的新航程?

【第一個十年,使命指引方向】

2009年,清華校友趙偉國被當時的校領導重新召回,臨危受命,執掌當時已陷入發展困境的紫光集團。

基於對行業市場和技術發展趨勢的果敢研判,對國家戰略的深刻理解,更是出於一種發自清華學子內心深處的使命召喚,趙偉國掌舵紫光駛向當時很少有人敢闖的中國高科技禁區——集成電路產業。

趙偉國在一次公開講話上坦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中國的集成電路。我的身家性命都在這上面。我幹了集成電路後才知道,我以前受到的訓練,無論是技術還是商業的訓練,都是爲了來幹這個事業。這些年,半導體行業的人來來走走,我來了,只來不走!”

因爲,長久以來,清華電子系畢業的趙偉國心中一直縈繞着一個難以割捨的“芯片夢”。

在今天看來,中國的芯片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下,纔剛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而紫光的芯片產業在趙偉國的提前佈局中,早已蓄勢待發。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紫光集團以移動芯片設計爲突破口,以存儲芯片製造爲縱深,貫穿雲計算和整個網絡產業生態,打造出極具特色的“從芯到雲”產業鏈條;並與英特爾、惠普、西部數據等全球IT巨頭形成戰略合作。

目前,紫光集團的芯片業務涵蓋移動通信、存儲器、智能安全、可重構系統芯片(FPGA)、物聯網、數字電視芯片、AI芯片、智能卡、RFID天線、微型連接器、半導體功率器等。

其中,紫光旗下紫光展銳,是全球第三大面向公開市場的手機芯片設計企業,展銳自2014年起就啓動了5G研發,前不久宣佈推出全球首款採用6nm EUV工藝的新一代5G SoC移動平臺——虎賁T7520;而紫光旗下紫光國微,則擁有中國第一款千萬門級的高性能FPGA產品。

高端芯片設計製造,一直是橫亙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前面的一道鴻溝,而紫光旗下長江存儲,繼成功研發出32層3D NAND Flash芯片、實現中國在存儲芯片上零的突破之後,於2019年宣佈啓動64層256Gb三維閃存量產,標誌着長江存儲已成功走出了一條高端芯片設計製造的創新之路。2020年初,長江存儲還研發出業內首款128層QLC 3D NAND閃存芯片,技術水平比肩世界巨頭,預計今年內將會量產。

目前,紫光集團在全球設有60個研發中心,員工4.5萬人,專利數約30000項,其中超過90%是發明專利,並多次獲得國家級科技獎項,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從芯到雲,趙偉國在紫光的第一個十年,牢記使命,不忘初心,選對了主航道,也踏準了時代的節拍。

而這份使命,彷彿冥冥之中,也似有“天意”相助。2018年4月26日,我國最高領導人來到武漢視察長江存儲,勉勵趙偉國——“一些重大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攻堅克難,勇攀世界半導體科技高峯”。

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天恰好是趙偉國51歲生日,他得到了來自我國最高領導人的生日祝福。趙偉國事後回憶說,“我心情非常激動,我覺得這不僅是對我的鼓勵,也是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這些奮鬥者的鼓勵。鼓勵我們要堅持,不急不躁,咬定青山不放鬆。”

【紫光下一個十年如何佈局】

凡做大事者,佈局謀篇最爲重要。紫光如何佈局,一直都是趙偉國思考的問題。

縱觀紫光旗下產業,展銳的總部位於上海,新華三的總部位於杭州,佔據了長三角;而對於戰略核心存儲芯片設計製造產業,趙偉國將視野沿着長江經濟帶,次第展開:2016年7月,紫光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湖北地方國資合作,在武漢新芯公司的基礎上,組建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航母級的企業——長江存儲科技公司,進軍3D NAND存儲芯片。武漢之後,紫光相繼在南京、成都投資建設存儲器製造工廠。沿着長江繼續上溯,紫光將下一步佈局的重點,放在了重慶:智能安防、南方紫光雲、新的芯片工廠,在重慶全面佈局“從芯到雲”。

不僅謀篇長江經濟帶,考慮到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加快,紫光也繼紫光雲落戶天津後,再次加碼天津:2019年,紫光旗下立聯信中國工廠項目暨紫光天津芯雲產業基地系列項目啓動,至此紫光在京津冀地區形成了產業集羣。

而此次紫光增資擴股,紫光的視線又回到了長江經濟帶,聚焦在重慶。毫無疑問,紫光是要把未來十年的砝碼,重重地壓在重慶。

爲什麼是重慶?

從地理上看,重慶市是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國家物流樞紐城市,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從產業上看,重慶也是西南地區的人才中心、新制造業的聚集地,具有成本優勢,信息產業發展迅速。

爲什麼花落兩江新區?它是重慶市下轄的副省級新區,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後,由國務院直接批覆的第三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此次參與紫光股改的重慶兩江新區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經市政府批准成立,主要擔負助推兩江新區產業發展任務,承擔的是重慶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和戰略性服務業,以及整個投資平臺建設。公司註冊資本金100億元。截止2017年底,總資產718億元,淨資產581億元。

可以說,這是一個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多方共贏的合作,是一個戰略性的跨地域合作。

之所以有這個判斷?理由有三:

一是戰略上,紫光和重慶高度契合。紫光集團致力於成爲世界級高科技產業集團,實施從芯到雲的發展戰略,在存儲芯片、5G通信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成爲我國集成電路領域領軍企業。

兩江新區正大力實施“3311”戰略,以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爲基本路徑,優化提升“芯、屏、端、核”爲重點的電子信息等優勢支柱產業,培育壯大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大力發展大數據及信息服務、軟件設計等現代服務業,加快建成內陸地區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兩江新區的發展戰略、發展重點和紫光集團的產業優勢、未來佈局高度一致。

戰略協同,帶來無限可能。如果順利實現在股權層面的合作,紫光集團一定能夠爲重慶和兩江新區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創造新格局。

二是有基礎。紫光集團已經在重慶進行了深度的產業佈局,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新一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到任以後,紫光集團與重慶市和兩江新區的合作漸入佳境,成效顯著。

近年來,紫光集團已加快在重慶地區的投資佈局。2019年底,紫光華智數字工廠在重慶兩江新區開工,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00億元;此外,移動智能終端芯片設計研發中心、數字電視核心芯片全球總部及設計研發中心、紫光雲(南方)總部、金融科技、集成電路總部基地和高端芯片製造基地等紫光集團“芯雲”項目也在穩步推進。

紫光在重慶目前的成就,既是合作基礎,又孕育着極大的發展前景。對於紫光集團選擇與兩江新區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從國家戰略、城市地位、營商環境、產業基礎和工作互信多個層面看,都令人放心,值得重點推進。

三是有前景。清華+重慶,可以讓紫光進行一場“核反應”。紫光集團已經從前期的投入期、技術積累期,進入產能釋放期、技術轉化期。這時候,如果依託於清華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研發優勢,與重慶市和兩江新區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資本優勢、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就會發生巨大的“核反應”。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前兩次紫光股權改革方案中,清控曾計劃出讓部分股權。但是基於目前紫光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地位,這次清控對所持有的紫光集團老股一分錢也不賣,而且還要長期堅定持有;這也完全不同於以出售轉讓清控股權方式實施的清華系中同方、啓迪、辰安科技等校企的改革方案。

清華的堅守和地方政府國資的加持,無不看重的是紫光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中的戰略意義和其所肩負的使命。

中國集成電路的規模會有多大?紫光的集成電路會有多強?重慶會不會成爲中國西部的“半導體之都”?這一切問題讓人充滿好奇和期待。

機遇前所未有,而挑戰也前所未有。

回望第一個十年,紫光集團肩負歷史使命,成功布局芯雲產業。

展望下一個十年,紫光以清華大學和重慶爲兩翼,必將直衝雲端,開啓一段嶄新收穫的航程。

一一END一一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