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提升自己,今天,依旧会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故事——旷世史学巨著《史记》。
今天猫眼要讲的是《史记》中的一个故事,它是通过一个很小的细节展现出来的,然而却是一件细思极恐之事,这件事情是关于吕后的。

吕后,刘邦之妻,在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之后,就把吕雉封为了皇后。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人,坚强刚毅和眼光长远都是吕后不可或缺的品行,否则的话,吕后是不可能走过这么过的风风雨雨,也不可能在刘邦称帝的时候帮助他打压割据势力。
因为她知道刘邦手下的那些大臣个个都是功高震主,一旦刘邦驾崩,那么这些功臣就会很难驾驭,天下很可能就会再次陷入到混乱的局面当中,甚至会让她失去性命。
所以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够存活,而且也是为了天下能够安定平稳下来,她不得不使用这种手段,即使被天下人认为是蛇蝎毒妇。

从《史记》的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一些细节,确实耐人寻味,细思极恐。
《吕太后本纪》记载: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在吕后晚年的时候,她遇上人生三大悲之一的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己的儿子汉惠帝驾崩了,对于一位母亲来说,这难道不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情吗?

肯定是的,要是放在一个平常的母亲身上,肯定会哭的死去活来,但是这位吕后却是没有,虽然她在儿子发丧的时候大哭了,但是哭的时候并没有留下眼泪,这是很反常的,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的,就是因为此时的吕后身陷重围之中,当时的群臣已经有了很高涨的反吕情绪,同时朝中也没有了吕后的势力,祸乱很有可能一触即发,在这种情况下,吕后只能抑制住自己的丧子之痛,她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住汉朝的大局。
当然了皇帝发丧,不可能就只有吕后一个人参加,在参加的人中间,当时的丞相陈平就发现了吕后只哭不流泪的这个问题,于是就问张辟疆为什么会这个样子?

张辟疆就给他解释说,因为太后唯一的儿子死了,太后现在无依无靠,很是惧怕朝中的大臣们。所以如果想免除你们的灾难的话,就赶紧去请吕家的人掌管军队,这样一来,吕家的人掌握了实权,而你们也就不会再有灾难了。
这个丞相思考了一会儿,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所以就按照张辟疆说的去做了,这时候的吕太后哭的时候才有眼泪,慢慢的便是真的哭了出来,而此时便是吕家崛起的开始。司马迁不敢明写,但是通过细节描写,把吕太后的心理变化把握得十分准确,成功塑造了吕太后的人物形象。

那这个张辟疆又是谁呢?
熟读过历史资料的人都知道,这个张辟疆不是别人,正是刘邦的谋士张良的儿子,我们对张良还是比较熟悉的,“齐鲁三杰”之一的张良在谋略方面还是有着很高的造诣的。
我们经常夸赞一个人善于谋略,就会说他能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其实第一个被人这样称赞的就是张良。在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也是献出了很多优良的计谋,可见张良的计谋还是比较有实用性的。
身为张良儿子的张辟疆自然也是比较善于谋略的,在短短的一瞬就看清了局势,并且给丞相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建设性的应对之策。

同时,张辟疆提出建议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是通过一个问题,引起丞相的思考,进而说出自己的策略,这样一来既能够实现自己的谋略,也不至于将自己陷入权力之争的漩涡中,可见其高明之处。
换到丞相这边来看,张辟疆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的一个建议,有三个可能,第一就是他和张良一样,比较厉害;第二就是因为张辟疆在宫中任职,离吕太后比较近,很可能在平时的时候就看出了吕太后的想法,并借此事传达出了吕太后的想法;最后一个可能就是张辟疆只是一个传话的,张辟疆所表达的只是吕太后的心愿,与张辟疆无关。

身为丞相,陈平也是有着一定的本事的,要不然他不可能在汉初这个能人林立的时代成为丞相的,所以在张辟疆说的时候他也在思考,如果不让吕太后掌权的话,那么很有可能朝中就会遭到血洗。
但是主动让吕太后掌权,自己的政治威信又将受到威胁,所以在看到张辟疆来出谋划策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借口。从这件事情来看,很明确,司马迁只是将这个细节,用张亮的儿子说出口,效果会更佳,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就决定了几个人甚至是几十个人的生死,可见其恐怖之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