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蘋果公司泰坦項目最初被認爲是一款品牌汽車的一部分,但後又傳出在2016年底,將焦點轉向了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現在看來蘋果的“野心”也不止在自動駕駛領域。該項專利名爲“配備繞條定子和端部旋轉冷卻裝置的電機”(Electric motor with bar wound stator and end turn cooling),表示可能會用於蘋果汽車。

小時候喜歡看《魔神壇鬥士》等日本動畫片的網友都特喜歡“大招”,崇尚大招,長大了依然有大招情結,總認爲大招能一擊致勝,力挽狂瀾。而現在,蘋果公司(Apple)的汽車項目(代號泰坦),也正在憋大招。

蘋果每一款新產品在發佈前都充滿神祕感,很少讓粉絲失望。雖然價格相對貴一些,但本身就是高端產品,加上蘋果先進的技術創新,每次新品發售各門店還是排起了長隊,連官網搶購都費勁。蘋果汽車想要的,或許也是這種效果。

1976年的愚人節,史蒂夫·喬布斯、史蒂芬·沃茲尼亞克和羅·韋恩在硅谷,成立了現在看來世界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蘋果。1977年4月,這一小團隊創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完整意義上的PC機Apple II。從那個時候起,史蒂夫-喬布斯,開始主導和引領人類的智能硬件時代。

2007年1月9日,美國舊金山的馬士孔尼會展中心,在全世界開發者和忠粉的見證下,喬布斯推出了第一部iPhone——智能手機來到了這個世界,配着隨後興起的3G網絡,移動互聯網時代席捲全球。由於iPhone的成功,和基於這款設備的軟件及服務體系,使得蘋果在過去很長的時間之內,成爲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和最賺錢的公司。

▍頻獲汽車有關專利

蘋果的基因和商業模式,決定了這家公司進入到的將會是智能汽車領域。近期蘋果汽車申請的幾項專利,讓泰坦項目再一次浮出了水面:

比如“沉浸式虛擬顯示技術”專利。

據外媒報道,美國當地時間5月5日,蘋果公司被授予了一項名爲“沉浸式虛擬顯示技術”(Immersive Virtual Display)的專利。該專利包括一種專爲自動駕駛汽車乘客設計的HMD(頭戴式顯示器),爲乘客提供了一種娛樂方式,也可以讓乘客在私人虛擬辦公室中完成工作。

蘋果公司認爲,未來當乘坐自動駕駛汽車上班或上學的時候,乘客可能會一邊放鬆,一邊看電視,享受虛擬現實體驗,例如坐在瀑布旁,玩遊戲,或者參加視頻會議。

另外,蘋果公司在專利文件中指出,“本文描述的虛擬現實系統將用於“無人駕駛”或自動駕駛汽車中,在此類汽車中,所有的乘員都只是乘客。”這是蘋果公司未來頭顯的設想之一,即此類頭顯將用於爲前往目的地的自動駕駛乘客提供娛樂功能,還能夠讓公司高管完成工作,或者參與視頻會議。

這一專利將通過VR系統提供VR體驗,爲乘客提供了一種實際上在乘坐比自動駕駛車輛尺寸更大的車的感覺,讓乘客在乘坐尺寸較小的自動駕駛車輛時,擁有更愉快且更有安全感的體驗。

比如“三相交流感應電機”技術專利。

4月,蘋果公司曾被美國專利商標局授予了一項新專利,其中詳細說明了蘋果公司打算如何使用一款專爲汽車設計的電機。該項專利名爲“配備繞條定子和端部旋轉冷卻裝置的電機”(Electric motor with bar wound stator and end turn cooling),表示可能會用於蘋果汽車。該專利特別詳細地介紹了一款三相交流感應電機,可能只是汽車電機系統其中一個。

蘋果公司選擇該項技術的原因與特斯拉一樣,該技術在電壓和頻率受控時,產生的起始扭矩很高,而且價格更便宜。對於在崎嶇地形行駛的車輛而言,該技術非常有用。此外,此類電機的預期壽命更長。與永磁驅動裝置相比,需要的維護也更少。

比如車頂的“光伏電池系統”專利。

3月下旬,美國專利商標局也向蘋果公司授予了一項名爲“光伏電池系統”(Systems with photovoltaic cells)的專利。據外媒報道,未來的蘋果汽車可能會在車頂上安裝光伏太陽能電池板,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車輛的續航里程,加快車輛閒置時的充電速度。蘋果還認爲,該技術適合擴展,應用於蘋果手錶、iPhone以及其他設備的外殼上。

在具體應用層面,由於光伏電池可能是固定元件,因此蘋果公司還建議使用薄膜光伏電池,讓其沉積在柔性材料上,讓1至10微米厚的薄膜來確定光伏電池的外殼形狀。

在車輛上使用時,此種電池板非常有用,因爲如果汽車要在戶外,暴露在陽光下很長時間,在車輛使用或停在外面時,都可以爲其充電。從而在一定意義上解決了蘋果汽車的里程焦慮和充電問題。

又比如有關汽車座椅的“自適應表面張力”專利。

汽車座椅我們都很熟悉,不過隨着使用年限的久遠,汽車座椅因日常使用會出現磨損、破損,亦或是失去了應有的彈性物理支撐功能。

2月,美國專利商標局(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正式授予蘋果公司另一項與泰坦項目有關的專利,名爲“自適應表面張力”(Adaptive tensile surface)。這一專利涉及的正是一個新型汽車座椅系統,旨在爲乘客提供優越的乘坐體驗,並解決座椅長時間使用後帶來的諸多問題。

蘋果的設計是配備一個可以自動調節的墊子。這一支撐物可以擴展,提供更好的駕駛舒適性,因此“能夠便利地進出車輛,因爲乘客可以以更小的組件溜進和溜出座位。”此外,這一“動態支撐物”可以成爲座位上的可移動分隔物,比如在後座設計可容納多人的座位。

▍爲什麼一定要造汽車?

多年來,蘋果公司的泰坦項目是其最神祕的長期項目之一,涉及爲電動汽車時代衆多技術和理論的革新。所謂“只見申請專利,不見新車面世”。業內人士表示,蘋果汽車的保密工作之所以做得如此之好,是因爲蘋果有充分資本保障,可以不像特斯拉、FF一樣,爲了融資不停吆喝。

2014年,喬布斯去世三年,Apple Titan(泰坦)項目獲批出現“給特斯拉迎頭一擊”的豪言壯語,蘋果汽車業務正式開始。2015年一位未透露姓名的蘋果員工透露,“蘋果正在研發一種能和特斯拉競爭的產品”。

之後的2018年,因原蘋果工程師張小浪被起訴涉嫌竊取公司自動駕駛相關商業機密,蘋果汽車項目才首次被置於聚光燈下。相關法律卷宗顯示,當時蘋果至少有5000名員工參與了泰坦項目,涉及的技術包括先進的電池和車內電子設備等。

蘋果公司最核心的業務硬件製造業務,主要是iPhone、Mac、iPad和IoT設備;軟件開發和服務業務,主要包括支付、音樂、新聞、遊戲等。同時,作爲世界上最強大的智能硬件製造商的CEO,庫克一直在尋找AI時代那個激動人心的下一代智能終端——即AI時代的iPhone。

爲了使蘋果公司能夠成爲AI時代最成功的智能硬件製造商,庫克在IoT、智能家居和智能汽車等業務線進行佈局。而爲了支持上述智能硬件,在能力體系上,庫克投入巨資打造AI能力,並落地爲兩個核心產品,Siri和自動駕駛系統。

業內人士堅信AR/VR,將會是AI和5G時代的下一代交互方式,且在智能電動車上率先落地。而智能電動汽車,幾乎符合了所有的成爲下一代智能終端所需的特點。

從PC到智能手機,任何一個智能設備,若想做大,都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包括:算力、通信、輸入輸出設備、全新的交互、應用場景和基礎的能源和散熱。在算力上,到2023年左右,主流的智能汽車AI芯片的算力將會達到200-300T,是目前手機算力極限的30倍;功耗將會達到100瓦左右,將會是手機芯片功耗的30倍左右。如此巨大的功耗,需要用到風冷甚至是水冷散熱,還需要龐大的電源儲備。智能電動車充沛的電力供應和強大的散熱能力,是高性能計算的基礎。

截至目前,電動車是世界上唯一的能夠在必要性、物理屬性、價格承受力上,能夠讓一顆高性能AI計算芯片實現量產的終端產品。智能汽車,將會是未來世界主流的、能夠支持高性能AI計算的終端。有了高性能計算芯片,以此作爲基礎,纔會有下一代的計算、下一代的操作以及下一代的交互。

▍究竟哪一年面世?

蘋果公司泰坦項目最初被認爲是一款品牌汽車的一部分,但後又傳出在2016年底,將焦點轉向了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現在看來蘋果的“野心”也不止在自動駕駛領域。不管這是否是蘋果方面模糊視線之舉,但其確實對其自動駕駛系統進行了測試,比如2018年蘋果應用了66輛測試車在美國加州獲取數據。

要回答哪一年產品面世的問題,先得看看蘋果汽車的技術人員儲備。這方面蘋果公司除了自身培養,也走上了“挖挖挖”的道路。

比如挖特斯拉員工。

2016年4月,蘋果聘請了特斯拉汽車工程前副總裁克里斯·波利特。他曾是阿斯頓馬丁的首席工程師,暗示蘋果的計劃可能是推出高端汽車。此外,還有前特斯拉機械工程經理大衛·尼爾森,前高級動力總成測試工程師約翰愛爾蘭,前特斯拉招聘人員LaurenCiminera,均相繼加入蘋果公司。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亦曾詳細闡述了與蘋果的“偷獵戰爭”,聲稱蘋果僱傭了特斯拉解僱的工程師:“我們總是開玩笑地稱蘋果爲‘特斯拉墓地’。如果你在特斯拉不成功,你就去蘋果工作。

比如挖傳統車企員工。

除了特斯拉原工程師之外,在蘋果新能源電動汽車項目組中,還有包括來自前通用/福特/德爾福和汽車電池製造商A123Systems,以及黑莓公司的各路專家。2015年10月,電動摩托車初創公司MissionMotors停止了運營。該公司稱,不得不停止運營的主要原因是蘋果帶走了其關鍵人才。

對於蘋果汽車具體面世時間,業內說法並不統一。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早前曾表示,蘋果汽車將從2020年開始全面生產,“我認爲他們這樣做非常棒,我希望它能夠成功。他們會製造出一輛好車並取得成功。”現在看來2020年生產似乎並不可能。

知名分析師早前發佈了有關投資報告顯示,蘋果將在2023年至2025年期間推出一款新的明星產品,蘋果汽車將首次把AR技術應用於汽車行業,徹底改變汽車市場。

這份最新投資報告展示了蘋果未來的發展方向,憑藉全球領先技術推出新的服務類別,實現其在服務行業的價值,然後進軍汽車金融市場引發汽車行業的變革。如果再將軟件、硬件和服務整合到一塊,蘋果在未來也許將成爲整個市場的領頭羊。

看來蘋果這次野心不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