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期間大衛觀察到,亞洲對藝術市場互聯網化的加速具有更強的包容性,這體現在來自亞洲的藏家持續購藏畫廊作品。5月5日,卓納畫廊香港空間成爲其全球範圍內第一個重新開放的空間,開幕全明星藝術家陣容的羣展《立夏》,也發佈了中英文版的線上展覽。

疫情影響下,全球藝術市場危機重重。經濟停滯,消費者信心普遍走低,令藝術品銷售額大幅下滑。對於全球各地的畫廊而言,影響是直接的,計劃中的展覽被迫取消或延期,國際大型藝博會轉到線上舉辦,這對中小型畫廊的影響是殘酷的。

作爲國際藝術市場赫赫有名的畫廊之一,卓納畫廊今年4月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下降超過30%。但這對於幾乎遭“凍結”的藝術市場來說,堪稱業績不俗。能在危機中保持相對穩定的業績,卓納不僅依賴過去27年裏積累的資源與聲譽,也有賴於在“雲藝術”領域的提前佈局。

日前,卓納畫廊創始人大衛·卓納(David Zwirner)在紐約的家中接受了第一財經視頻連線專訪。一身居家打扮的大衛談起當前的畫廊經營情況和藝術界現狀,依然從容自信。自2012年以來,他一直位居英國頂尖藝術雜誌《藝術評論》全球藝術權力榜榜單的前五名。大衛告訴第一財經,面對危機,畫廊之間必須要互相扶持。

1993年從紐約蘇荷區起步的卓納畫廊,如今在紐約、倫敦、中國香港、巴黎等城市共設有6處空間。它是全球最早創立線上展廳的商業畫廊之一,憑藉多項數字服務,建立起線上藝術市場的全新佈局。疫情期間大衛觀察到,亞洲對藝術市場互聯網化的加速具有更強的包容性,這體現在來自亞洲的藏家持續購藏畫廊作品。他相信,這是因爲亞洲客戶對線上交易模式的接受度更高。

卓納畫廊近日創立了“平臺”項目,支持不同城市的中小型畫廊,與它們免費分享自己成熟的線上平臺體系和客戶資源。新近推出的線上項目《工作室》與《傑作》,讓博物館和藏家能通過線上途徑收藏來自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藝術品。5月5日,卓納畫廊香港空間成爲其全球範圍內第一個重新開放的空間,開幕全明星藝術家陣容的羣展《立夏》,也發佈了中英文版的線上展覽。

線上空間在用戶體驗方面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但是在疫情造成的藝術品市場“冷凍”及“保持社交距離”的情境下,這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危機應對:我們應該互相扶持

近年來,中小型畫廊和大型畫廊的競爭在越來越商業化的藝術行業裏逐漸發酵,畫廊體系如何健康發展,成爲業內人士最關注的問題之一。職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藝術家很可能不與中小型代理畫廊續約,而是轉投大型國際畫廊。面對這一爭議,大衛曾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會幫助減輕中小型畫廊參展藝博會的財務負擔。

2020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全球藝術市場報告》顯示,藝博會仍然是全球藝術品市場的焦點。2019年,藝博會合計交易額達166億美元,佔全球範圍畫廊商總交易額的45%。值得注意的是,有21%的交易額(35億美元)是參加藝博會的衍生交易。

而隨着今年大型藝博會的陸續取消,卓納畫廊自4月初起便對全球各大城市的畫廊同行開放了自己的線上平臺資源。

卓納畫廊原有的“線上展廳(Viewing Room)”項目被拓展爲“平臺”項目。“平臺”及集體線上展廳,每次聚集一座城市的12家當地畫廊,每間畫廊呈現一名代理藝術家的個展。線上展廳的銷售由參展畫廊直接管理,卓納畫廊不抽取中間費用。在過去的兩個多月裏,平臺展廳項目已經呈現了來自紐約、倫敦、巴黎、布魯塞爾和洛杉磯的畫廊的展覽。

對於爲何通過“平臺”項目共享資源,大衛表示,4月遇到瓶頸後,畫廊意識到擁有其他機構所沒有的資源。這兩項因素促使了“平臺”的創建。過去的三年裏,卓納畫廊搭建起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展示和銷售藝術品的網絡。“在這樣的困難時刻,我們覺得邀請其他年輕畫廊參與其中應該相對容易,而且我們要求參與‘平臺’的每家畫廊呈現一位藝術家,這樣就不只是呈現12家畫廊,而是把焦點聚集在12位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上。”

“平臺”爲參與其中的中小畫廊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有畫廊主告訴大衛,這次的收入能幫助支撐他們到今年秋天。對大衛而言,這不僅幫助了其他畫廊和藝術家,也爲自己的畫廊振作了士氣。

半數藏家會線上購買藝術品

自2017年起,卓納呈現了65個線上展廳,時常售出超過6位數美元價格的作品,目前線上銷售的最高單價爲260萬美元。線上展廳上的大部分作品爲明碼標價,雖然這不符合畫廊業的常規,但大衛認爲,這對於開拓新客戶和建立友好的客戶關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疫情加速了藝術品的雲端化,商業機構不得不開始思考如何加強這方面的業務能力,推動自己的市場曝光率。

關於線上和線下體驗的差別,大衛表示:“回看上下幾千年藝術史,藝術家和工匠的創作媒介從不是數碼的、虛擬的、空間抽象的,而是具象的實體空間。兩者給人帶來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他認爲,博物館和畫廊的使命是創造一個空間,在空間裏呈現藝術,人們需要到這些空間去感受文化。

線上線下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大衛認爲,雲技術可以爲實體空間帶來兩個新元素,最重要的一點是影響力,“另一個雲端技術能爲實體空間添加的,特別是在大型美術館展覽中我們會經常看到的,就是語境(context)。儘管作品和實體空間的展示無法被任何虛擬媒介所替代,但作品背後的故事、藝術家的聲音、對藝術史的專業解說,這些是能被記錄下來並雲端化的,而且也是文化薰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目前,近半數的藏家都有線上購買藝術品的經歷,其中48%的高淨值藏家經常或總是在線上平臺購買藏品。買家年輕化和高速遞增的線上交易,似乎讓數字化成爲一種行業潮流,也推行了非傳統類藝術的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出現新一代的虛擬藝術藝術家也不是意外。

其他亞洲城市不具備香港的優勢

自2017年以來,中國在全球藝術品市場的份額以每年約1%的比率縮水,但作爲全球第三大市場的地位不可撼動。隨着各地私人美術館的蓬勃發展、藝博會數量的增長、自貿區體系的完善,以及文化產業的新政策等,中國市場將持續保持份額和影響力。

全球化的衰退目前看來仍將持續,對於推進跨文化對話的文化和藝術產業來說,這將是令人失望而艱難的趨勢。對於畫廊、美術館和博物館的文化交流推動者角色,大衛引用了法國前衛藝術家弗朗西斯·皮卡比亞的話:“頭之所以是圓的,是爲了可以變着方向思考。”他認爲,藝術家們都希望自己的觀衆是全球化的,“我從來沒有聽過任何一位藝術家說,請只在德國展出我的作品,或者我的觀衆只能是美國人。”

大衛希望,像中國這樣正在快速發展的國家,能夠意識到文化開放將帶來強大生機和力量,文化和藝術的流通是一個國家走向成熟的必經站點。“十多年前,美國和現今中國處境相似,迫切地向歐洲彰顯自己的地位和力量。而達到此目的的手段之一,就是大量購買歐洲古董和藝術品。”

卓納位於香港的畫廊空間已經於5月5日重新開放。大衛告訴第一財經,他覺得香港藝術產業的生態系統是目前任何一個其他亞洲城市都不具備的,它的文化也具有獨特的吸引力。而在過去的幾年裏,中國內地是他從業27年裏經歷的最令人振奮的藝術品市場,上海的藝術發展速度也令人驚歎。他預計,未來五年,中國會帶來更令人興奮的變化。

卓納畫廊代理的藝術家包括草間彌生、傑夫·昆斯、沃爾夫岡·提爾曼斯、呂克·圖伊曼斯等,2019年,劉野成爲其代理的第一位中國藝術家。大衛認爲,好的藝術不存在國界,“比如說劉野的作品,不管是在北京還是紐約,都看起來一樣出色”。

作爲一家更專注於西方藝術的畫廊來說,想要打入新的市場,需要在自己的專長和當地藏家喜好間尋找平衡。卓納是否將代理更多亞洲藝術家?大衛表示,地域並不是選擇的標準,“作爲一個有聲譽的畫廊,我希望與達成合作的藝術家在同一水平上,我們不能接受參差不齊的作品質量。”

(圖片均由卓納畫廊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