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老是可以聽見一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我的女兒真是太不懂事了,老是看動畫片不好好學習,作業也不做。我們總給她講很多道理,她就是聽不進去,不僅沒有改正錯誤,還甩臉給我們看。唉,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也許,在我們看來,孩子和自己鬧意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畢竟他們還小嘛",這是父母爲自己孩子辯解的理由。但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爲什麼類似的問題屢屢出現呢?根源又在哪呢?

其實很簡單,關鍵的要點就在於"講道理"上。講道理,對於大一點的孩子或許還可能有用,但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不但收效甚微,而且還會有反效果。正如著名啓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先生說的那樣:"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可有些家長還是對此很不理解:"現如今不是提倡不能和我們小時候一樣體罰嘛。既然不能打,那難道說一說就不行嗎?連說一說都不行的話,這孩子怎麼教啊?"

這個問題普遍存在,而它的重點就在於如何"說一說",用什麼好的方式"說一說",讓孩子接受並作出改正。接下來,我們先不妨分析一下,爲什麼孩子們不愛聽父母講道理。

一、 孩子爲何不愛聽大道理?

1、認知水平的限制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傑說過,"孩子看世界都是從自己出發的"。3歲前的孩子主要被右腦所控制,具體表現爲情緒較爲多變且劇烈,通常不受控制。他們做事情不會太在意周圍人的感受,而會更在意自己的感受,簡單地說就是"自己覺着舒服、開心就好"。

再者,在六歲以前,孩子的好奇心極其強烈,他們對身邊所有的事物都想知道里面的奧祕,而他們這時候表達情感的方式主要也是靠肢體動作,所以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探索這些物品成爲孩子的常態。比如說有些孩子喜歡玩水,水打翻了甚至還會笑,這就是因爲他們覺得好玩和好奇。可是,家長卻不這麼認爲了——"這是孩子故意的,孩子調皮搗蛋",然後就給孩子說一些大道理。而事實上,年幼的孩子又怎麼能聽懂呢?而家長這時極有可能把臉拉得老長,讓孩子有這種感覺:我又做錯了什麼?爲什麼爸爸媽媽又不開心了?

2、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心理學中一般指由於受作用時間過長或受過多刺激,導致心理上出現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我們都看過《西遊記》,孫悟空神通廣大,無所畏懼,但還是有怕的東西,那就是頭上的緊箍。唐僧一念動緊箍咒,孫悟空便頭痛不已,跪地求饒。

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就是唐僧,而孩子就是那老孫。滿口的說教和唐僧的緊箍咒並無二致,孩子聽着,不耐煩也就不奇怪了。

其實父母們可以換個角度想一想,自己如果連續加班工作了一個月,好不容易能放假休息一天,卻被老闆說自己工作這裏不行那裏不行,要你們回去重做,你們說願意那是假的。

大人固然如此,更何況年幼的孩子呢?

3、反彈效應

而什麼是"反彈效應"呢?簡單來說就是:父母越不允許孩子去做一件事,反而激起他們的探索欲,給予他們一種反向心理強化,本來沒想着做的結果更想做了。

這也提醒了我們,要想孩子不做某件事情,最好不要在他們面前總是提及它,更不要在它的基礎上講一大堆大道理,否則將弄巧成拙。

4、情緒的長期積壓

有的時候,父母錯把孩子的探索行爲誤認爲是淘氣搗蛋,忽略了孩子們的天性。其實,孩子如果知道自己犯錯了,會有內疚感或者羞愧感,情緒也會變得低落。如果父母沒有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和心理變化,孩子的內疚情緒會逐漸積壓。久而久之,一旦對孩子嘮叨、講道理的時候,孩子們會變得膽小、害怕甚至是討厭父母,從而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既然孩子不太喜歡父母"講道理"的教育方式,家長又應該如何改變呢?"邊門效應"就是最簡單的方式,比起對孩子"講道理",效果絕對好得多,家長們不妨試一下。

二、 何爲"邊門效應"?

所謂邊門效應,指的就是通過間接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也就是說,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如果表現自己的意圖太過強烈,那麼孩子很可能接受不了。換一種思路,不直接說明,而是間接對孩子教育,反而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正符合"邊門效應"。

作爲家長,我們又應該具體做些什麼來實現"邊門效應"呢?

1、對孩子進行情緒疏導

人在有情緒的時候,是很難保持理性思考的,大人如此,更何況小孩?所以當孩子的情緒不對時,我們就需要對其進行情緒疏導。

比如,你看到了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在爭吵,爭得面紅耳赤。

這時候,如果和他(她)講道理,他(她)是很難接受的。可以換一種方式試一試:抱住他(她),詢問他(她)爲什麼會這樣,自己能不能爲他(她)提供些什麼幫助?

只有感受到理解和關心,孩子纔會打開心扉,訴說自己的委屈。父母認同他(她)的感受了,再加以引導,孩子纔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很多時候,孩子更多地需要別人的理解。一旦自己的情緒被接納,他們的態度平靜下來了,也就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了。

2、語言生動有趣不枯燥

如果不得不對孩子們講道理的時候,記得儘量以生動、有趣、活潑的語言方式和孩子交流。

比如,孩子不小心將雞蛋打碎了,很多家長直接就會和孩子說雞蛋打碎了會弄髒地板、走路會滑千萬別踩等等,但孩子可能還是無動於衷。這時,換一種方式對孩子說:"寶寶,雞蛋碎了,再也孵不出小雞了,你傷不傷心呀?如果傷心的話,那下次可以保護好小雞蛋嗎?小雞蛋最怕摔在地上了。"

孩子聽父母這麼說,以後拿雞蛋的時候就會更加小心謹慎。而我們需要學會的就是用這種類似的話來讓孩子認識到真正的錯誤所在,而不是一味地去責備孩子。

3、利用"自然後果法"

比起對孩子直接用語言說教,自然效果法要有用得多。所謂自然後果法,指的就是當孩子們做錯事情時會遭到一定的懲罰,並讓孩子承受一定的痛苦,從而讓孩子們日後減少這種錯誤行爲出現的方法。注意,不是父母主動懲罰,而是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並且自行承擔行爲的後果。孩子們雖然開始時不懂箇中道理,但自己承擔相應的後果後,就會對這些道理的本質有更深的自我體會。

比如,有些孩子喜歡玩打火機,但是當孩子被打火機燒疼的時候,他(她)就會知道火原來是會讓自己覺得痛的,是危險的。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們受傷,而直接不讓孩子拿到打火機玩,或者直接跟他們說打火機碰到皮膚了會怎麼怎麼樣,但是孩子們如果自己不體驗一次,他們是沒有辦法不再試着玩打火機的。

既然家長們和孩子說再多的道理都於事無補,還不如直接讓孩子們自己受一點小挫折。不過,家長們可以在旁邊保護孩子,或者在必要的時候幫助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遇到問題在所難免。爲此,父母不應該只是講述冷冰冰的道理,不顧他們的感受,過早把成年人的價值觀灌輸給他們,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給予多一點耐心和時間,充分利用"邊門效應",讓他們更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