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華文明的源頭,很多朋友都會想到河洛文化!陸游有詩云: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自古人們都認爲是河洛地區產生了早期的中華文明之曙光,此地發展出的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之一,我國曆史上自古有“河出圖,洛出書”的傳說,不少中華文明的重要根基都源自於這裏,但是由於歷史太過悠久,而且此地的人類活動較多,很多的歷史遺蹟都已經難尋蹤跡。但是近日央視等多家媒體紛紛報道,這一地區發現重大考古成果,或是發掘出了5000多年前的河洛古國。

5月7日,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鄭州公佈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等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參加發佈會。那麼這個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是怎麼回事呢?受到這麼多專家重視!

雙槐樹遺址被認爲是迄今爲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初期階段,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有極大的可能是早期農耕制國家的都城所在地,此地位於河南鞏義市河洛鎮黃河南岸高臺地上,在黃河南岸以南2公里、伊洛河東4公里,屬於河洛文化中心區位置。

該遺址面積達117萬平方米,其中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已發現有仰韶文化中晚階段三重大型環壕、封閉式排狀佈局的大型中心居址、採用版築法夯築而成的大型連片塊狀夯土遺蹟、三處經過嚴格規劃的大型公共墓地、三處夯土祭祀臺遺蹟等,並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時期豐富的文化遺物。這在全國各地的文化遺址中都是不多見的。

比如該遺址有三重環壕,從空中俯瞰能發現它有內壕、中壕、外壕三重寬大的環壕圍繞,形成嚴密的防禦體系,各有門道相通,如果有人把守,敵人是很難攻進去的,專家認爲這些壕溝除了防禦外敵入侵的功能,應該還具備禮儀性質。

遺址的中心居址區應該是當時的王公貴族居住的區域,房間普遍較大,在居址區的南部,有兩道370多米長的圍牆,其與北部內壕合圍形成了一個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結構,專家認爲是中國最早甕城的雛形。

還有一處專家們也難以定性的特殊遺蹟,位於大型居住中心基址前面,已發現100多米,爲好幾排並列的結構,建造工藝採用了當時中國最爲先進的土木工藝法式——版築法,類似現代鋪地板磚的方法,猜測是一處公共場所,與後期帝王宮殿“前殿後寢”有相似性。

專家們認爲雙槐樹文化遺址的主要歷史存在時間大約在5300年前,是我國位列四大文明古國的又一重要證據。該遺址有力地證實了我國上下5000年的文化發展史,其文化形式表現爲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專家建議命名爲“河洛古國”。

爲什麼可以將這裏稱爲“河洛古國”呢?因爲無論從遺址的地理位置、規模、文化內涵及所處時代來看,都凸顯了其在中華文明的中心地位,在仰韶文化中晚期,這裏應該是黃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正如王巍專家所言:“這是一處經過精心選址和科學規劃的都邑性聚落遺址,而且周邊的青臺、汪溝和洛陽的蘇羊、土門等多個遺址,特別是西山、點軍臺、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組成的城址羣,都能對雙槐樹都邑形成拱衛之勢。”

而這裏宏大的建築規模,嚴謹有序的佈局,所表現的社會發展模式和文化遺址體現的思想觀念,都呈現出人類文明初期農耕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在5300多年前,由該遺址所在地發展出來的社會發展模式、承載的思想觀念以及諸多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象,被後世所承襲和發揚,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由此綿延不斷,生生不息地發展至今。

參考資料:

《環球時報》5月8日文章《重大考古成果!河南發現5千多年前河洛古國,或爲黃帝時代都邑》

《央視新聞》5月8日文章《專家確認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爲5300年前後古國時代都邑遺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