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秦始皇稱帝開始一直都是男人承繼帝業,但武則天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定律。從玄武門之變開始,唐朝皇位的交替彷彿陷入了一個怪圈,總是少不了爭取奪利的事件,而一代女皇的登頂之路更是血腥殘酷。

從昭儀到皇后,後宮之爭的本質是帝權與相權之爭

李世民死後,武則天去了感業寺當了尼姑。但這並不是她所想過的生活,在一次李治爲李世民進香的日子,兩人相見互訴衷腸。這件事被王皇后知道後就讓武則天留髮,又勸李治把武則天納入後宮。王皇后這樣做是爲因爲自己無子,想要依靠武則天和蕭淑妃爭寵。王皇后不知道的是,她親自選中的人才是她真正的對手。再次入宮的武則天也開始了她登上皇位的起點。

進宮之後的武則天果然很受李治的寵愛,在王皇后以爲可以利用武則天讓蕭淑妃失寵的時候。武則天卻是想着怎樣扳倒她們兩個,好獨寵於後宮。初入宮的武則天雖然表面上對皇后百依百順,但是暗地裏卻在結識與王皇后有矛盾之人打聽她的過錯,但想要扳倒皇后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永徽五年,武則天爲李治生下了一個小公主,李治很是喜愛。做爲後宮之主的王皇后爲了表現她的大度,時常來看這個小公主。一次在王皇后看過小公主之後,李治卻發現自己的女兒已死。一切證據都指向王皇后,因爲除了武則天來過外就只有王皇后了。而作爲親生母親的武則天是不會殺自己女兒的,這件事也讓李治下定決心要廢后。關於小公主的死,史書上記載的是武則天爲了陷害王皇后而親手殺的。雖然這件事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但從後來武則天的血腥手段看來,很有可能爲了權利而犧牲親生女兒。

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數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想要廢后並不是李治一句話就可以的,如今朝中大權都掌握在宰相長孫無忌手中,想要“廢王立武”就必須得到長孫無忌的支持。於是李治與武則天到了長孫無忌在宅第,並三個兒子都拜爲朝散大夫,又賞賜了很多金銀珠寶綾羅綢緞。這麼明顯的暗示並沒有得到長孫無忌的答覆,這時候武則天知道要想扳倒皇后還需要先扳倒長孫無忌。而李治也需要從長孫無忌手中奪回權利,於是李治與武則天開始了第一次聯手。

武則天首先對王皇后下手,武則天控告王皇后與其母親合謀“厭勝”。事後,柳氏不得入宮,皇后的舅舅柳奭被貶爲遂州刺史,此時的王皇后在朝中已經勢單力孤。

皇后的失勢和柳奭的被貶讓朝中大臣看到了李治廢后的決心。雖然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雖然依舊不同意廢后,但一些不得志的官員開始倒向李治和武則天,像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等人。

李治曾多次單獨叫上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說“廢王立武”之事。但長孫無忌等人的態度很堅決,就是不行,褚遂良不僅說武則天曾侍奉過先帝一頭撞向臺階表明決心。這件事徹底的觸怒了李治,褚遂良因此被貶。

長孫無忌的勢力在削弱,而李治的勢力在增強,關鍵時刻另一個託孤大臣李勣也站到了李治這邊。在永徽六年十月李治以“謀行鴆毒”的罪名把王皇后赫爾蕭淑妃廢爲庶人,十九日,武則天被封爲皇后。武則天得勢之後開始對付長孫無忌等人,之後韓璦被告於褚遂良密謀不軌而被貶,以謀反的罪名清除了長孫無忌及其黨羽。通過這件事不僅使得武則天成了後宮之主,也使得她在朝中有了根基。

二聖臨朝:李治受病痛困擾,無奈與武則天共治天下

長孫無忌倒了,李治終於可以獨攬大權了,可惜好景不長,僅過了一年的時間李治就病了。李治發病時就眩暈頭痛,這種情況使得他處理政事有點力不從心。沒有辦法,李治只有讓武則天與之臨朝聽政,共同處理政務。而武則天與不負所望,在政治上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高宗對此也極爲滿意。這件事使得武則天的權利愈加巨大,距離皇位又近了一步。

廢后風波:帝后的較量,武則天勝出

剛開始武則天處理政務比較順從李治的旨意,但隨着武則天得志之後,越發的恃勢專權。這讓李治剛到了威脅,長此以往自己必然會被武則天架空,李治於是有了廢掉武則天的打算。

一天宦官王伏勝向李治告發,一個叫敦行真的道士長出入禁中實施“厭勝”的邪術。當初武則天控告王皇后的罪行就是“厭勝”,武則天不會想到這個罪行也實施到了她身上。

此事發生後,李治祕密召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上官儀來商議怎麼處置皇后。上官儀說:“皇后專恣,海內所不與,請廢之。”這正是李治想聽到的話,於是讓其草擬詔書。

這個時候李治身邊的人卻跑去告訴了武則天這件事,武則天聽說之後連忙跑去與李治訴說。史書沒有記載他們說了什麼,但李治卻放棄了廢掉武則天的打算,並說“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也許是武則天的話讓李治想起了兩人之間的情誼,也許是李治感覺政務上還離不開她所以放棄了廢后。

但這並不是一個簡單放棄廢后那麼簡單,李治放棄的是手中的權利。武則天聽說是上官儀的意思之後,指使許敬宗誣告上官儀、王伏勝等人背叛朝廷,之後被抓捕入獄並且被處死。自此之後,天下大權全歸武則天,官員升降生殺,全憑她一句話,朝廷內外稱他們爲“二聖”。

自是上每視事,則後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親情與權力的抉擇,兒子成爲自己的絆腳石

權力已盡在其手,但這些對武則天還不夠,古往今來後宮干政掌權的雖然不多,但還是有人的。武則天要做的是千百年來,不爲世人所接受且無人能夠做到的女皇。

雖然就差一步,但這一步猶如巨大的鴻溝,無法跨越。她想要當女皇,李治不會同意,朝臣不會同意,自己的兒子也不會同意。

太子李弘和高宗一樣孝順仁德,並且很有才華,僅十歲就召集東宮屬官編成了一部五百卷的大型文集《瑤山玉彩》。李治對於太子很是滿意,在外出時都讓太子監國。李弘也不負所望,小小年紀就能勝任,並得到了朝臣們的高度稱讚。

一個合格的繼承人是李治想要看到的,但並不是武則天想要看到的,雖然這個繼承人是她的親生兒子。並且這個兒子與自己有不同的政治主張,先是請求收葬廢太子李忠的屍骨,後又請求讓蕭淑妃的女兒出嫁。李忠是因爲武則天被廢后又受誣賜死,蕭淑妃的女兒也是被武則天所幽禁。李弘這樣做雖然成全了他的仁厚之名,但也是在打武則天的臉。

李治的身體越來越差,而太子爺已經長大成人,有了獨自處理國家大事的能力,於是李治想把皇位禪讓給太子,這樣自己既可以安心養病也可以限制武則天權利。這顯然影響到了武則天的利益,怎樣才能阻止這件事的發生呢?

在一次李弘跟隨武則天和李治到洛陽的時候卻突然死亡,當時的人們都認爲是武則天毒殺了太子。在《新唐書》中卻明確寫道是武則天殺死的李弘,從後世來看誰是最大受益者誰的嫌疑就最大,武則天確實有殺死李弘的動機。

己亥,太子薨於合璧宮,時人以爲天后鴆之也。

己亥,天后殺皇太子。

李弘已死,但儲君的位置還是需要有人坐的。於是在李弘死後兩個月,李治與武則天的次子李賢被立爲了太子。剛即位的李賢就被李治安排監國,李賢也沒讓他失望。李治於是讓整個宰相班子和原東屬官教導李賢,就是想讓其儘快具備做爲一個帝王的能力。

同樣的李賢與武則天也不是同一條心,於是武則天再次動了除掉李賢的心思。之後一條流言開始從宮中傳出,說李賢不是武后的兒子,而是韓國夫人所生。

流言還沒消停,武則天的另一步棋也開始執行。武則天讓一個叫明崇儼的術士散播李賢無德的言論,李賢因此而大爲惱火。

接下來武則天又命人控告李賢“縱情聲色”,派人對李賢進行審問,由於精心的審問,有人揭發了李賢讓人刺殺了明崇儼這件事。之後又從東宮收出了幾百副鎧甲,最後此案以太子謀逆,其罪當誅結案。由於李治的懇求赦免,李賢免於一死被貶爲庶人。之後武則天派丘神勣以檢查李賢生活爲由逼死了李賢。

李賢死後,高宗的病也越發嚴重起來,但太子還是要立的。因此李治與武則天的第三子李顯被立爲了太子,而李顯的才幹比不上他的兩個哥哥,這正是武則天所需要的。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死於東都洛陽,遺命讓李顯即位,並讓有決定不了的事的話就讓武則天處理決斷。這也是給了武則天一定的權利,但李顯的能力顯然比不上武則天,因此朝中大權仍然掌握在她的手中。李顯僅僅做了36天皇帝就被武則天廢爲廬陵王。

之後武則天讓李旦做了皇帝,但李旦並沒有什麼權利,所有的事情還是武則天在決斷。武則天大肆選拔人才,屠戮李唐宗室,以此來鋪平最後一條道路。公元690年9月9日,武則天正式登基稱帝,改唐爲周,改元天授。一代女皇就此誕生,這條路有太多的血腥,有還在襁褓中的小公主,也有武則天的姐姐和兄弟,還有自己的親生兒子。我想武則天晚年回首這一生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所以留下了無字碑,是非功過留給後人去說。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新唐書》

《舊唐書》

《大唐興亡三百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