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爲得痢疾是有心理因素的。如果一個人整日生活在驚慌之中,不信任任何一個人,長年累月的思想負擔會造成脾虛而衰(脾主思),自然會誘發腸道痙攣,隨情緒變化而時輕時重,久瀉不止。

夜來香
蔡琴
清代名醫徐靈胎是一名自學成才的高手

痢疾屬於中醫學“腸僻”、“滯下”等範疇。其病因是外感時邪疫毒及內傷飲食,溼熱邪毒積滯腸道與腸內正氣相搏,腸道脈絡受損,氣滯血瘀,邪毒內鬱,氣機壅滯,腸失傳導而致,繼而邪入心包,擾神明及風火相煽引動肝風。痢疾爲患,無論虛實,腸中總有積滯,而氣血失於流暢,故去滯、調氣、和血爲治療痢疾的基本原則。在治療上,初痢宜通,久痢宜澀,對老年久病體虛者,以溫中健脾爲宜。在現代醫學看來痢疾是典型腸胃疾病,症狀是上吐下瀉,如果合併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就不是痢疾。如果上廁所時解不出來,肛門口也感覺疼痛,極可能是感菌性痢疾,要趕快就醫。桿菌性痢疾起因於小腸末端及大腸的急性細菌性感染,患者糞便中有血跡、黏液及細菌羣落形成之膿,然而約三分之一患者有水樣下痢。痢疾可以通過接觸而傳染,所以也是一種傳染病。夏天是胃腸疾病易發季節,如痢疾、腹瀉等。一是氣候炎熱潮溼,食物容易腐敗變質。二是人體夏季脾胃功能薄弱,中醫稱“溼困脾陽”,胃腸功能低下,容易遭受外邪侵襲。三是人們貪涼飲冷,或外感寒溼,更容易傷及腸胃,所以稍有不慎便鬧肚子。

馬齒筧非常普遍,是天然的保健食品

如果得了痢疾,可以喫點大蒜拌馬齒莧,馬齒莧又叫馬虎菜,田間地頭到處都是,是防治痢疾的好藥,且營養豐富,可蔬可食。生大蒜也是殺菌消炎的,兩者結合,相輔相成。另一種藥是藿香正氣丸,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軟膠囊等,夏季外感寒溼引起急性胃腸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藥,服之即效。還有黃連素,效果也不錯。如果病重的話要到醫院裏就診,千萬不要貽誤病情。痢疾最直接的原因是喫了生冷不潔變質的食物。所以在夏秋季節,喫的食品一定不能放太久,放在冰箱裏也要加熱後食用。切生熟菜的刀具及砧板最好能分開,如無條件者,至少在每次使用前用開水燙一下。做涼拌菜,生菜,最好加點大蒜,姜,醋等可以殺菌消毒。有這樣一個故事,傳說宋朝孝宗皇帝患了痢疾,御醫們束手無策。御醫總管急得沒法,忽想起他路過的一家說能夠治痢疾的小藥鋪,就把掌櫃召進宮中。掌櫃問了孝宗的情況後,得知孝宗喜歡喫海鮮,經常喫螃蟹,斷定痢疾就是因爲喫海鮮過多造成的。於是就開了一個藥方,採新鮮的河藕用金杵臼細細搗成汁,把藕汁和熱酒調和後服用。果然,孝宗的痢疾很快就治好了。中醫認爲海產品多爲大寒之品,可以導致脾胃受傷,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疾患。河藕味甘、性平,有涼血止血、生肌止瀉,祛溼的作用。熱酒亦有殺菌、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因此用河藕搗成汁後再加上熱酒可芳香化溼,溫中散寒,對於治療過食海鮮造成的痢疾很有效果。所以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應少喫或不喫海鮮。喫海產品時最好也要同食生薑,以便保護腸胃。例如喫螃蟹或大閘蟹時一定要蘸着薑末和醋,姜具有溫中散寒和解毒的作用,而醋能祛除蟹肉的腥味。所以,夏秋季節要特別注意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另外衛生習慣也很重要,要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習慣。發現痢疾病人,要及時隔離,預防傳染。

烏梅能夠生津,止瀉痢,止咳

喝茶也是一種很好的防治痢疾的方法。據現代研究觀察,茶葉浸劑或煎劑對各型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中藥大辭典》記載:用茶葉治療痢疾的方法很多,輕症可用普通綠茶濃泡飲服,重症則可用茶葉濃煎劑口服或灌腸,也有用茶末製成丸劑、片劑的。用茶葉治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的治癒率較高。還可以用茶葉和其它藥物配合起來作藥茶飲料,比如大蒜,烏梅,馬齒莧,生薑,黃連,仙鶴草,白扁豆花,石榴皮,夏枯草,劉寄奴,鳳尾草,半邊蓮,海金沙藤,火炭母,辣蓼,槓板導,人莧,地錦,大飛揚,地榆,仙鶴草,忍冬藤,三顆針,雞眼草,紫花地丁,車前草,楊樹花,天香爐,魚腥草,欖核蓮,薔薇花,金銀花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蒜和烏梅。

蒜,大蒜又名葫,爲百合科植物的根莖,其性溫味辛辣,所含大蒜辣素具有很強的殺菌作用,對於細菌性、真菌性與原蟲性感染有明顯的治療與預防價值。明李時珍着《本草綱目》稱大蒜“其氣燻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溼,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 幾千年來,大蒜在中國和意大利等國一直是民間常用藥。大蒜曾是羅馬帝國的祕密武器,古羅馬軍隊要食用大蒜來預防疾病--尤其是胃部的小毛病。古羅馬人還用大蒜治療傷風、哮喘、麻疹、驚厥等疾病,療效極佳。古代醫藥之父希波克拉底曾建議用大蒜治療感染、創傷、麻風和消化功能紊亂。據埃及的象形文字記載,修建金字塔的工人得到大蒜,以保持身體強壯和健康。古代以色列人爲他們隨摩西逃往荒野時把大蒜留在埃及感到遺憾。古希臘運動員將大蒜作爲保健食品。公元5世紀,印度人發現喫大蒜能增強智力,嗓音洪亮。在中世紀的歐洲,大蒜被用來預防瘟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青黴素和磺胺製劑藥物供應中斷時,醫生用大蒜防止壞疽。中醫研究發現,用大蒜3至5瓣搗爛開水送服或取獨頭蒜以炭火燒熟,每次服3克,可治痢疾、急性腸炎;每日服數瓣醋浸蒜治心腹冷痛,3日可愈。口服大蒜汁加奶油可治高血脂症。大蒜4頭切片煎水趁熱燻洗外陰可治陰部瘙癢;生喫大蒜配合溫鹽水漱口是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好方法。

梅子原產於中國,根據成熟的程度和加工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未成熟果實稱爲“青梅”,初熟時稱爲“黃梅”,經草煙燻至黑色時,稱爲“烏梅”,鹽或糖漬的稱爲“白梅”。 自古以來,烏梅作爲一味十分重要的中藥,受到醫家的廣泛重視。在古籍中多有記載。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則載有“烏梅丸”以治療蛔厥。《本草綱目》則記載烏梅能“斂肺、澀腸,治久咳、瘧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湧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磺毒”。現代藥理研究認爲:烏梅含有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齊墩果酸樣物質、蠟樣物質等,對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同時,對癬菌、小芽孢菌等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動物實驗證實烏梅還有抗過敏作用。烏梅的鉀含量較一般水果高,故對於常服利尿藥者,可喫一些烏梅來補充鉀。中藥學認爲烏梅性平、味酸、無毒,入肝、脾、肺、大腸經,有收斂生津、安蛔驅蟲的功效,主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牛皮癬等症。近年來其臨牀應用不斷拓展,廣泛用於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過敏性結腸炎、銀屑病、子宮脫垂、齲齒、蕁麻疹、神經衰弱失眠症、黴菌性陰道炎、失調性子宮出血、足跟痛等病證。烏梅雖治病甚廣,但概括起來,其功效主要有四:一是收斂之功甚強,故大凡汗出津泄、氣虛陷下、瀉痢滑腸、吐衄崩漏、遺精帶下、肺虛久嗽等虛損滑泄之症,均可奏效;二是補養之功甚偉,烏梅能養陰生津而潤胃護脾,又滋養肝陰,故精氣耗傷之證皆可用之,卓有功效;三是有止痛之能,烏梅可舒筋緩急、利膽安蛔,故凡筋脈拘急、肢體疼痛,以及膽道蛔蟲、腸蟲攣痛之症皆可用之而收功。四是有腐蝕之功,烏梅可去青黑痣,蝕惡肉,平胬肉,故臨牀用其治療膽囊息肉取得良效。

所以夏天喫菜時要加點大蒜,飯後喝一杯烏梅茶,誰還會拉肚子呢?

若不懂古漢語便打不開中醫的寶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