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10月25日夜裏,北宋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在萬歲殿駕崩,這時候他年紀剛剛滿五十歲。關於趙匡胤之死,《宋史·太祖本紀》只有寥寥兩句話,可謂惜墨如金:一·“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二·“受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宋太宗開創了中華歷史中“兄終弟及”的先例。

按理來說,太祖趙匡胤一生有四子,爲什麼他在世之前不將權力逐漸移交給自己的兒子,反而爲斷抬升自己弟弟趙光義的地位,最終讓自己的江山落到弟弟趙光義之手呢?有不少兩宋史家認爲,宋太祖趙匡胤是有意立三弟趙光義爲帝,纔不封自己的兒子爲王。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趙匡胤雖然戎馬半生,建立了北宋,但是他卻子息單薄,一生僅有四個兒子,這其中,在趙匡胤死亡之前成年的僅有兩位——趙德昭和趙德芳。由於當時次子趙德芳的年紀較小,又是庶出,趙匡胤基本沒有讓他即位繼位的打算,因此,並沒有對他許以重任。但是,在對嫡長子趙德昭的培養之上,的確是花費了許多心思。

衆所周知,五代時期的政局十分的混亂,一個王朝經常撐不過一二十年就被另一個五朝所顛覆。趙匡胤之所以能夠“輕鬆”地建立起北宋,和後周沒有長君有很大關係。公元961年,趙匡胤與太后以及時任宰相的趙普做出“金匱預盟”的約定。這個約定有一個非常詬病之處——如果趙匡胤早逝,就讓已經成年的三弟趙光義即位。於是,就在這一年,趙匡胤開始大力抬舉三弟,任命其爲開封尹,掌控京城政務。五代以來,這個職務通常都是由皇太子兼任,趙匡胤之所以將這一重任交由自己三弟,主要是由於考慮在建國之初,趙光義有足夠的威望來穩定住開封的局面,“兄終弟及”利大於弊。但是,等到了開寶年間,北宋政權日漸穩定,“兄終弟及”的策略就顯得弊大於利了。

趙匡胤在世時一直沒有冊封長子趙德昭爲王,但是,在職務的安置上卻留有餘地,他任命三弟趙光義爲晉王,同時也任命趙德昭爲山南西道節度使,同時,兩人還都擔任宋朝直轄市市長(府尹)的要職,應該算得上是同平章事,級別相同。

此外,在開寶八年,趙匡胤收服江南之後,任命自己的親家,趙德昭的岳父出任了河南尹、彰德節度使,這相當於把河南軍政大權的交給了兒子。次年,趙匡胤以考慮大宋百年基業爲由,提出將都城遷到洛陽,其實,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趙匡胤這是爲兒子登基做鋪墊。

北宋一旦順利遷都洛陽,經營洛陽十多年的趙德昭的岳父必然可以爲女婿趙德昭的即位保駕護航,那樣一來,開封的尹趙光義則如同斬斷手足,勢力必將大減。 不出所料,趙匡胤的遷都議案一經提出就遭到趙光義了一夥的瘋狂反對。趙匡胤不想看到兄弟相殘的景象,只好主動表態擱置爭議,暫緩遷都。

遷都事件擱淺之後,趙匡胤繼續其雄心大專利,開始討伐北漢,意圖在一兩年內完成天下一統,交給兒子一個完整而安全的江山。然而,就在這一年冬天,趙匡胤突然暴亡。四年後的冬天,不堪忍受叔父猜忌的趙德昭自刎而死。

其實,只能說“人算不如天算”,當時只要上天再給趙匡胤三五年時間,趙匡胤就可以進一步抬高趙德昭的地位,在不動刀兵的情況下讓兒子即位。只是,趙匡胤過於看重兄弟情誼,過分相信三弟趙光義的忠誠,最終也害死了自己的兒子。若賀氏地下有知,會不會覺得當初對三弟的撫養呵護是在養白眼狼?

對於“趙匡胤,有意立三弟趙光義爲帝,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這個話題,您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評論。歡迎關注【方圓視界看歷史】,每天爲您提供新鮮的歷史資訊,讓您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事!

(本文章由【方圓視界看歷史】整理編輯,此文章爲原創文章,抄襲必究。文章中的插圖全部來自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作者會在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