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建城距今已經3500多年,嚴格地計算,也有2000年左右,是中國境內比較早的一批城市。

武漢如今是我國中部地區的國家中心城市,也是中部六省中唯一一個副省級城市,是中部最大的城市,地處全國版圖的中心位置,條件十分優越,從明清以來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稱,成爲古代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武漢三次差點做了首都

武漢真正崛起是在近一千年的事情,曾經還是有幾次差點做了全國性政權的國都的。元朝末年,湖北人陳友諒是南方實力最強的,曾經定都於武漢,依靠這一帶的力量與定都南京的安徽人朱元璋展開決戰,最終失敗。陳友諒如果取得勝利,中國很有可能迎來第一個建都於武漢的大一統王朝。

第二次已經是清末民初時期,武漢在近代獲得了更大的發展,在工業、交通等上面都有非常大的優勢,又是辛亥革命第一槍——武昌起義的發生地,有革命基礎。當時就有很多人提議將民國的首都放在武漢,孫中山先生經過一番考慮後,還是把首都放在了南京。

還有一次是國民大革命末期,後來叛國的汪兆銘在武漢組建了國民政府,和蔣中正的南京國民政府對峙,寧漢合流,蔣介石取得了勝利,開始了22年定都南京的歷史。

定都武漢的優勢

從以上幾個事例來看,既然武漢能幾次被當作是首都的候選城市,肯定是有道理的。武漢地理位置優越,所處的江漢平原又非常富庶,紙面數據上看還是比較適合作爲國都所在地的。

首先從位置上看,武漢地處中原王朝統治區域的中心,到江淮、中原、關中、江南、華北、巴蜀等地都很方便,這和後來武漢成爲全國交通樞紐中心是相對應的。如果定都在這裏,從地圖上看是便於控制各大區域勢力的,從武漢出發的天子軍隊到各地平叛也比較方便。

第二點武漢的優勢也很明顯,就是漕運發達,經濟實力強大。江漢平原土地肥沃,得到開發之後就是一處富庶之地。首都要供養很多人口,肥沃的江漢平原可以滿足條件。但是古代國都即便身處糧倉,也總是出現糧食不夠的情況,因此從其他地方調運糧食在歷史上非常常見,而漕運就是最節省人力物力成本的運輸方式。

隋朝修建了大運河,方便將糧食運到洛陽。唐朝甚至一度將洛陽作爲事實上的國都。明清時期還有通過京杭大運河向北京運送糧食的例子……

古代運河地圖

武漢的漕運優勢恰好非常明顯,可以說是武漢最大的優勢之一。作爲長江中游最大的港口,順流而下能到江淮、江南,順流而上能到巴蜀,沿着漢水又能到達襄樊,進而進入中原或關中。如果再借助已有的運河,武漢就能通過內河航運輕易獲得來自各地的糧食。

定都武漢的最大劣勢

武漢最大的優勢就是交通位置優越,漕運發達,而最大的劣勢恰恰也是這個。作爲交通樞紐,必然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武漢正是因爲去哪裏都很方便,戰爭時期反而容易遭到來自四面八方勢力的攻擊。

王朝定都於此,一旦皇帝勢力衰落,幾乎馬上就會遭遇滅頂之災。

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帶雖然交通沒有武漢好,但恰恰因爲東出的選擇很少,基本上只需要擔心來自東方的攻擊就好了。戰國時秦國只要固守函谷關,六國就很難短期內戰勝秦國。(當然如果是秦晉交戰,他們互相攻伐時是不走函谷關的)

另外武漢是一個完全沿着江河的城市,缺少能夠作爲倚仗的山脈。這一點北京的優勢很大,北京在做首都以前本身就是軍事要塞,西、北面靠着山脈,有大同、山海關等軍鎮拱衛,是扼守漠北和東北進入中原的交通樞紐。同樣南京和洛陽都有山脈保護,即便算不上多易守難攻,也比武漢的條件要好。

武漢一馬平川,易攻難守

武漢不屬於中原王朝的核心勢力範圍

在夏商周時期,武漢所在的區域開發程度不高,周朝的楚國常被稱爲是與中原對立的“蠻荒之地”,武漢是楚文化而非中原文化的勢力範圍

中原王朝的核心區域在黃河流域,外加緊鄰華北平原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中華文明五千年來,所有曾經實現統一的王朝都城都誕生在這些區域內,長安、洛陽、北京、南京、鄭州、開封……無一例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