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一位弟子陸澄收到一封家信,得知自己兒子病危,由於鞭長莫及,所以終日鬱鬱寡歡。

王陽明問他:你這樣憂愁,對你兒子的病有什麼幫助嗎?陸澄答:當然沒有幫助。王陽明於是說:那你應該快樂一點!

王陽明進一步解釋說:“父愛子,是良知,良知認爲對的就是天理。一旦過了就是私心,就是人慾,就不符合天理了。憂傷哀愁是心理的通病,如果不影響健康,就是掌握了度,但不能因爲憂傷而病倒。過猶不及,不能過分的憂傷而失去本心。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不過度,心就會正,一切也就坦然處之了。”

親人之間都是連心的,彼此之間心意相通,如量子糾纏一樣,會相互影響。

現代科學的一些研究也證明了人與人之間存在意念能量的傳遞現象。

越是遇到不好的局面,越是要積極快樂。在一定程度上,對家人的過度擔心其實是吸引不好的東西。放寬心態,誠意祝福,反而會給家人帶來希望與生機。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裏,早就被鬱悶死了。但王陽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被貶龍場時,當地環境惡劣,身邊的鄰居與僕人紛紛病倒,王陽明卻安然無恙,對此,他表達了自己的心學觀點:“自從我離開父母家鄉來到這裏,已有三年時間,雖經歷瘴毒侵襲,卻能夠勉強生存下來,是因爲我未曾有一日之憂傷。”

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身心合一的能力!真正的知行合一在精神的層面上會實現統一,知即行,行即知。故每一個當下的念頭,都應保持積極與光明。

王陽明說, 此心不動,我心光明。哪怕洪水滔天,哪怕暗夜無邊,一切都是桃花源,一切都是雲水間。

梁啓超曾在《德育鑑》中指出,日本維新豪傑都是王學後輩,“我輩今日求精神教育,舍此更有何物。”梁本人以陽明心學作爲安身立命的依託,在“心緒惡劣,不能自勝”之時,“惟讀《明儒學案》,稍得安心處”。

心生光明,穿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喚醒強大的力量之源,知行合一,這正是王陽明心學對於今天我們當下人生的最大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