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快到了,像小編這樣的喫貨最關心的問題當然是喫糉子了。說到糉子,是喫鹹糉還是甜糉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了。

每年一到端午節,南北方人民就會在爲了糉子的口味問題爭論不休。在感嘆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不少喫貨對於自己從小到大堅持的口味受到挑戰感到非常“不能忍” 。還有網友特地製作了全國人民喫甜糉還是鹹糉的統計圖。

那麼南北方在喫糉子這件事上到底有多大的奇特差異呢?小編今天就來爲大家盤點一下。

我們的傳統觀念裏,南北方飲食文化一個顯著的差異就是“南甜北鹹”,但是南北方的糉子卻突破了這個樊籬,南方大多喫鹹糉、北方則是大多喫甜糉。

南方糉子餡料豐富,如鮮肉、火腿、臘肉、蛋黃等,鹹味是南方糉子主打。

浙江的湖州糉子,米質香軟,分爲鹹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糉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糉以棗泥或豆沙爲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糉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糉、雞肉糉、豆沙糉、鮮肉糉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糉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麪、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糉。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喫起來外焦裏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糉,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糉子分礆糉、肉糉和豆糉。礆糉是在糯米中加入礆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爲可口。肉糉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糉最爲出名。豆糉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喫。

北方的糉子是甜的,糉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紅棗或者是蜜棗,有的還用豆沙或果脯,爲了增加甜度,有的還會加上白糖。糉子個頭有大有小,但一般不會小於小女孩的拳頭,形狀爲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爲了增加甜度,在喫的時候還會蘸上一些白糖。還有水晶糉,這個晶瑩剔透、口感非常Q,並且不會膩的小糉子,配搭各種不同顏色的口味,色香味俱全,讓人愛不釋口。

北京的斜四角甜糉,是北方糉子的代表品種,其個頭較小,爲斜四角形,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爲餡。

西安的蜂蜜涼糉子,陝西地區最爲傳統和流行的是蜂蜜涼糉子。蜂蜜涼糉子與別的糉子不同,既不包餡,也不包糉葉,全用糯米制成,形似菱角,白瑩如玉,清涼解暑。喫時用絲線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裏,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漿。喫起來筋軟涼甜,芳香可口。是在涼糉子上淋上蜂蜜而成,是一種理想的夏令食品。具有涼甜芳香、沁人肺腑的特點。

山東的黃米糉子,選用上等的黃黏米包裹的糉子黏糯,夾以小紅棗,特點是製品風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除了口味,在形狀上,各地的糉子也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不同。此外糉葉的材料也因地而異。南方因爲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糉。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爲乾竹葉綁出來的糉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糉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

這次對南北糉子的介紹就到這兒了,最後小編還要提醒大家,糉子雖然好喫,但是熱量很高,而且不易消化,注意不要喫太多了呦。最後提前祝大家端午安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