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春,嚴武時任成都尹兼劍南東西川節度使,他舉薦杜甫爲節度使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但是到了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正月,杜甫便辭職了,之後他便返回成都草堂。

本來,有嚴武這麼個好朋友相助,杜甫是可以在成都草堂長期居住下去的,卻不料嚴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了靠山,只好攜家帶眷,經四川、重慶等地,乘舟東下。這首著名的《旅夜書懷》,便是寫在這次行程的路上。

當時的杜甫,已經53歲了,寫下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已經結束,杜甫本就有返回長安的打算,但是卻因爲時局還未穩定,所以一直不能如願。現在不得以而回去,無依無靠,可想而知,杜甫在寫下這首詩時,心情是沉重的,一生漂泊,無所依靠的感覺,只有經歷過,才能深切感受到。

杜甫青年時期,便積極用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他遠大的志向,可是,在經歷了半世的漂泊和坎坷之後,杜甫報國的心願一直不能實現,而這次的旅程,無疑加深了這種低沉的感覺。

《旅夜書懷》是杜甫最爲著名的詩篇之一。旅夜,是點明時間和事件,寫順流東下的情景,但其中也表現了詩人那孤寂無依的心情;書懷,是抒發內心的悲涼情緒,感慨人生的漂泊。這首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悲涼的,但是從文學角度上看,這首五言律詩,卻達到了形神兼備、藝術和思想俱臻化境的地步。

明代王嗣談及《旅夜書懷》時,曾經評價這首詩,“前四句是旅夜,後四句是書懷”,這一說法,將這首詩分爲兩層,前四句主要是寫景,後四句主要是抒情,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影響很大。但其實,我倒覺得,不應該這樣人爲地分割開來,因爲此詩寫景與抒情,是渾然一體的,很難簡單地一分爲二。此詩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着實引人入勝。

旅夜書懷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首二句寫所見之近景,“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微風吹拂着江邊的細草,一隻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獨地停泊着。詩人從眼前所見之物入手,寫江岸、停舟,猶如一個特寫鏡頭,把讀者帶入到了這樣一幅自然之景中。一個“獨”字,盡顯孤寂淒涼之情,詩人這麼晚了還佇立船頭,欣賞夜景,可想而知,他的心情是複雜的。

接着詩人臨景遠眺,筆觸由近景轉到遠景,“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鏡頭轉換至廣闊的夜空和天地之中,“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平野垂星、月湧江流,其廣闊的視角,令人無比震撼,李白曾有名句“山隨平野闊,江入大荒流”已經是千古奇壯之語,杜甫這裏,在雄渾闊大之中,還加入了夜色的悲涼,難怪後人將這兩句,奉爲橫絕千古的佳句。

金聖嘆在《杜詩解》中曾評價說:“看他眼中但見星垂、月湧,不見平野、大江;心頭但爲平野、大江,不爲星垂、月湧。千錘萬煉,成此奇句,使人讀之,咄咄乎怪事矣!”而清代著名詩論家王夫之,也對這一聯評價極高:“頷聯一空萬古。

的確,這一聯將動靜相結合,無邊的垂星與靜謐的平野,皎皎明月與奔騰的大江,爲我們形象表現了黑夜中闊大無垠的平野和湧動不息的江流,景如是,情亦然,其境界與情懷,盡顯其中。

如果說前兩聯,是通過具體的事物來襯托詩人內心孤寂、苦悶的感受,那麼後兩句,詩人的悲痛,便再也隱藏不住,已經到了不吐不快的境界!

杜甫說,“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些許名聲,哪裏是因爲文章好呢?做官,倒是應該因爲年老多病而退休吧!這其實是反話,也是全詩感情的激發處,是詩人直抒胸臆,對自己人生際遇不平的吶喊。

杜甫一直都有遠大志向,可是卻長期被壓制而不能施展,杜甫因爲文章而聞名天下,這並不是他想要的,而辭官也並非因爲老、病,而是因爲遭到了排擠和打擊,這纔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最後兩句,杜甫採用了比喻的寫法:“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關於沙鷗的意象,並非只有這一處,他曾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寫過“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的詩句,表明自己高潔、堅毅的性格和情操。到了這裏,杜甫的感情,卻大有不同,沙鷗飄零無依,輾轉於江湖之中,正如詩人。與天地相比,沙鷗是如此渺小,亦如詩人。這種借景抒情的寫法,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真是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杜甫這首佳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是唐代律詩中的上上佳作,內容上,反映了詩人報國無門、漂泊孤零的憤慨和悲苦;手法上,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採用比喻、對比、反襯等多種方法,達到了內容和形式上的完美統一,從而交匯成了絕佳的藝術境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