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董事長鬱亮曾經說過:中國房價單邊上漲時代已經結束。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上最難受的肯定就是開發商,實際上從2016年底樓市調控開始之後開發商面臨的生存壓力就在不斷加大,一方面是房價上漲速度放緩,一方面是銀行對開發商資金進行嚴格監管,導致開發商資金鍊越發緊張。也就是因爲這種壓力近幾年樓市破產開發商數量也在不斷增長,例如在今年1-5月份全國就已經出現了208家破產開發商。其實按道理來說只要開發商願意降價就能繼續生存下去,而且樓市調控疊加今年年初的這場風波,開發商也有足夠降價的藉口,但開發商就是沒有選擇降價“自救”,這是爲什麼呢?

“買漲不買跌”,中國購房者在二十多年樓市行情下養成了一個十分頑固的購房觀念。雖然說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但很少有人能夠在買房的時候純粹到只看房子的居住價值,而不關注其他附加價值,就算是剛需也害怕自己買房之後房價下跌帶來房產的貶值。這也是爲什麼在房價下跌的時候該房屋往往會保持觀望態度的原因,只有在看到房價由下跌轉向上漲的時候纔會選擇出手買房。所以如果開發商對銷售價格稍微進行下調,還真不一定能吸引來足夠多的購房者,還有可能會加重購房者對房價下跌的心理預期,到時候所有購房者都會擔心自己入場買房會成爲高房價的接盤者。但如果開發商降價幅度過大,雖然能吸引來足夠多的購房者,但房子買得越多自己虧的就越多。

建築成本居高不下,開發商沒有降價空間。上面說過如果開發商大幅度降價的話就會虧本,這現在開發商普遍面對的現實。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住宅用地樓面均價已經達到了4363元/平米,而國家統計局給出的2019年平均房價才9310元/平米,算下來光是土地成本就佔據了房價的46.8%,如果再加上鋼筋水泥等建築材料的成本以及開發商稅費、營銷、人工成本,基本上房子就是一個成本價,甚至比成本價還低。筆者記得就是這兩年很多地王項目最後的房價都比當初的拿地價格還低,例如2018年廈門翔安某樓盤特價房2.8萬元/平米,比土地樓面均價還低1451元/平米,而且天津也曾經出現過這種現象。

一方面是如果開發商降價會加重購房者觀望情緒,另一方面是開發商壓根就沒有多少降價空間,所以對於現金流嚴重不足的開發商來說其實什麼都做不了,只能等着破產的這一天的到來。而且就算開發商有降價的想法,銀行和政府也不會允許開發商降價,畢竟房價一旦下跌他們手裏的抵押物就不值錢了。而對於購房者來說,現在買房就一定要擦亮雙眼了,一定要搞清楚開發商的資金情況,如果開發商的現金流不足的話,現在買到的房子就很有可能會變成爛尾樓,所以最好還是買看得見摸得着的現房比較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