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練書法都是從“橫平豎直”開始練起的,畢竟這也是許多書法老師或書法家所強調的東西。清代書法家包世臣說:“畫平豎直,便是佳書。”(《藝舟雙楫》)何紹基則將“橫平豎直”視作評價書法好壞的標準,他說:“包慎翁之寫北碑,蓋先於我二十年,功力深,書名甚重……餘以橫平豎直繩之,知其於北碑未爲得髓也。”

但是,從“橫平豎直”的說法似是而非,由此開始練字正是很多人寫不好字的根本原因。要想得用筆之神髓,首先要得破除“橫平豎直”的觀念!爲什麼這樣說呢?

一橫並不平

爲什麼我們說橫畫並不平?首先是因爲在書法中,橫畫的寫法是微微往右上方傾斜3-5度,如寺、童、事);當與斜鉤、豎彎鉤等筆畫組合時,傾斜度會達到12度左右,如“七、也”等字。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中的"玄"字,長橫幾乎傾斜了30°!至於爲什麼要這樣做,道理很簡單,這樣寫橫畫更有立體感,能產生積極的審美心態。

就好像人的側顏照會比正面照更好看一樣。在數學中畫一個立方體時,一般都要從側面去畫,所畫的橫畫,一般都是左低右高。王羲之的字“轉左側右”,字勢很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

當然,這一點書法常識很多書法老師都注意到並給學生講了。但是很多人沒有提到的是,橫畫是有一定弧度的,它並非直線。它之所以本身看起來顯得較直,是因爲它只是截取弧線中的一小段,所以看起來顯得直而已。書法寫作時是以腕爲中心的圓弧運動。畫弧線比畫直線更爲自然順手,符合手感。書法家孫曉雲說:“明擺着,畫圓比畫方要簡便和快速。畫個圓,三歲孩子生來就會,畫成方,就要教了。”明白了,這一點寫橫畫就不會過於生硬了,過於筆直的橫畫會顯得非常的生硬。

二 豎並不直

橫畫並不平,這個很容易觀察到的。但是豎畫呢,畢竟懸針豎還是寫得很直的呀?爲什麼說豎畫並不值呢?其實呀,我們要仔細看一看晉唐書家的字,就會發現書法中的豎畫基本上都是有弧度的。它大體上可以分爲弧度向內的“內擫”與與弧度向外的“外拓”兩種,又稱“向勢”用筆及“背勢”用筆。比如顏真卿的書法多用外拓,體勢較圓;歐陽詢的書法多用內擫,體勢較方。王羲之的字則外拓兼取,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循規蹈矩而又出人意外。仔細看一看,他們所寫的豎畫是不是都是並非筆直的?

書法不筆直,帶有一定弧度,這樣寫出來的筆畫纔會顯得富有力度。就像拉彎的弓會有彈直之勢,外拓或者內可以讓筆畫產生張力,顯得更加勁健有一種而好看。如果不然,將豎畫寫得像火柴棍似的筆直,那字跡就會變得乾瘦僵硬而缺乏美感。曲中求直,字纔會勁健圓潤,充滿靈動感。柳宗元《八法頌》中說:“勒(橫畫)常患平,努過直而力敗。”唐太宗李世民在《筆法訣》中說:“努(豎畫)不宜直,直則失力。”柳宗元《八法頌》中說:“勒(橫畫)常患平,努過直而力敗。”這都是精通筆法之人,所說的甘苦之言。

三 橫畫要有縱勢,豎畫要有橫勢

橫畫有弧度即是要向縱向發展,豎畫有弧度可理解爲向橫向發展。所以,對於這個特點我們也可概括爲——橫畫要有縱勢,豎畫要有橫勢!當然,這兩者的關係也是對立統一的。具體來說,也就是橫畫是以橫勢爲主,橫中有縱;豎畫要以縱勢爲主,縱中有橫。也可以稱之爲“橫中有豎,豎中有橫”。

“橫畫要有縱勢,豎畫要有橫勢”,這本是書法起步的根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在向草聖張旭請教筆法時,張旭傳給他的“十二筆意”中,前兩條談的就橫畫與豎畫中的縱橫之勢。顏真卿說:“每爲一平畫(“平謂橫”,即橫畫),皆需縱橫有象……直(“直爲縱”,即豎畫)者必縱之,不令邪曲。”這正是對橫畫與豎畫在書寫時,縱橫之勢辯證關係的很好說明。

清代以來,許多書法家不太懂得藉助縱橫之勢來增強筆力的借力之道。由於一味強調將筆平鋪紙上,推筆而行,卻忽視了在行筆過程中的反向借力,於是就導致對橫平豎直的過於重視。這樣一來,寫出的筆畫往往缺少靈性及力道。這是書法入門時,沒有紮好用筆的根基所導致的結果。

那麼,怎麼樣寫好橫畫中的“縱勢”和豎畫中的“橫勢”呢?其實就起筆的階段來看,人們所說的“橫畫豎起筆,豎畫橫起筆”,就包含了縱橫借勢的道理。如果說行筆階段中也能這樣借勢,那顏真卿“屋漏痕”的書寫絕技也就懂了。

四 結語

所以說,“橫畫帶縱勢,豎畫帶橫勢”,這樣寫用筆寫的字纔會好看,否則就會生硬乏力。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儘管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但是實際上在書寫中也是注意不自覺地用到了這個方法的,所以寫出來的筆畫就或溫婉或秀雅或豪邁,各具生機活力、靈氣十足。

如果說這一點不懂,一味花時間來練橫平豎直。甚至有的人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練習將橫、豎寫直,費力不少,卻磨滅興趣,與書法的美感背道而馳、南轅北轍,這豈不是太可惜了?

所謂“黑夜獨行,全是魔道”,無論是書法教師還是學書者,千萬不要再被“橫平豎直”的理論給誤導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