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已經十分了解這個孩子了,我應大家要求,可能也是他的渴望,又特地去看望了他,可是他還是一句話不說!”

“是啊,這種現象是有的,我們學校有一個自閉症的孩子,基本上也不說話!”

“是呢,這彷彿……

“那你有沒有發現他的一些變化呢?比如臉色的變化?或者其他……”(我的意思是,只要是人,無論什麼狀態,只要有陌生的事物闖入,終歸會有些適應性變化的!)

“對對對,我想起來了,我倒是感覺他的臉色緩和了許多,有一種歡迎的感覺……

這是今天早晨與一位年輕的網友關於對一個孩子進行教育行動研究的對話。

我接着說:是啊,這就是進步了,有時候教育效果的發生不一定是語言、動作的表現,有時候甚至就表現爲一種心靈的變化!我們搞行動研究,不僅需要從整體上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從細節上發現世界的精彩!

無獨有偶,下午一位鎮江的網友與我進行微信交流,他提問:我讓一年級孩子背誦小古文,發現普通智力的孩子一天就可以背會兩篇!但有老師說我操之過急了,不符合孩子學習語文的年齡特點!

我說:課程標準確實有些關於古詩文朗誦或者背誦的要求,但那是保底的。相反,我並不關心孩子背誦的速度,我更加關心的是,孩子是否有興趣。

我的意思是,也許這位熱情的語文教師從整體上感到孩子背誦小古文是有好處的,而且可能是越多越好。但孩子背誦語言文字有兩種條件,一種是基於行政力量的條件,一種是基於興趣的條件。而後一種,則需要教師用心去體會,用敏銳的眼睛去觀察,去研究:怎樣的小古文,孩子是有興趣的?怎樣教小古文,孩子纔是有興趣的?什麼樣的孩子對什麼樣的小古文有興趣?等等。這就涉及到細節的問題了。

上帝給了我們人類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對於自我的觀照。當我們把世界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的時候,我們通常是以自我爲中心。以自我爲中心欣賞世界,通常是將自己的思想強行與世界相對應,然而世界不會爲自己的思想而改變,因此,我們通常會產生某種困惑,或者會永遠呆在自己的世界裏,並用一種“世界應該……”的思想模式認識世界。

另一種是對於他人的關照。當我們欣喜地仔細觀察這個世界時,你會發現,世界是如此精彩啊,那每一片樹葉的筋脈是那麼美啊,那每一片流雲的遊絲是那樣的輕盈啊,那每一個孩子的一顰一笑是多麼地動人啊!世界將會在你的眼裏明朗起來!其實,這就是心中另一個自我了。然而,我們往往對這個另一個自我會有所忽視。

難道這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或者教學行動研究沒有啓發嗎?課堂上,每一個孩子如何發言,都會有他的知識、心理、社會、家庭背景,作爲老師,如果能夠讀懂,這個孩子怎麼不會敞開心扉或者熱愛上與你交流呢?在我們的行動研究中,用敞開的胸懷對待每一個變化,哪怕是是真的沒有變化,你的研究也將會充滿着成果!

是的,讓我們細節性地欣賞這個世界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