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同事刘姐最怕的就是出差,用她的话说:就是自己认床,出门了就睡不好,白天昏昏沉沉,晚上想睡又睡不着,难受得要死。其实像刘姐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少数,大家都喜欢空闲了出去游玩,但有些人只要外出,不论住再好的饭店,就是睡不好觉,会失眠,即使白天走路再累,晚上也要折腾好久才能睡着。

很多人认为,这是从小养成的认床习惯,甚至觉得这是根植在基因里的,不过有研究显示,其实认床的行为,很可能是你被自己的感觉欺骗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是这样,那么究竟该如何才能缓解换床后的睡眠障碍呢?

认床行为可能是自我感觉而已

国外针对这方面做过一项研究,对一些去医院治疗睡眠问题的人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发现,有一些人自己认为会睡觉认床,换一张床就睡不着或睡不好,睡眠质量非常的差,但对其进行相关的脑波监测、心率监测发现,其实这些人换床后还是正常睡着了,而且有些人熟睡的时间比自己感觉的更长时间,甚至比在家中的情况还好。

这样的数据其实跟医院的睡眠实验室的数据接近,因为在医院接受睡眠检查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的人会认为旁边有人照顾会睡的很安稳,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变化不大,而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则感觉因为身边有人导致自己的睡眠变差了,他们认为医院的睡眠条件有限,床不够舒服,身体上到处都是电线,身边就是仪器,还会有声响,导致自己睡几分钟就会被吵醒。但实际上通过监测到的数据显示,认为睡眠品质不高的这部分人,其实都能经历多个完整的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在9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他们有完整的睡熟时间,而且即使被惊醒后还能够再次顺利入睡。所以,可能自我感觉只睡了几分钟,但实际上可能已经处于深睡眠中。

这样的情况与认床有较大的相似性,所以研究机构认为,自觉认床的行为可能不一定是事实。

解决认床问题,根本是解决睡眠问题,两个方法解决

失眠导致认床,建立好的睡眠这么做

既然我们了解了认床行为的一些情况,那么要想解决问题,与其认为自己认床,倒不如认为自己没有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至于如何建立良好的睡眠模式,首先要做的是,排除生理的原因,比如鼻腔阻塞,导致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比如患者睡前吃太多或喝太多不易入睡;或者因为泌尿系感染导致的夜间频繁上厕所,影响睡眠等等。

其次是排除环境因素,比如卧室要安静的环境,光线不要太亮,避免有宠物等等,如果外出,选择较好的酒店环境,尽量和自己熟悉的环境相接近。

再者就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尝试建立自己的良好睡眠习惯。比如睡眠固定时间,起床也要固定时间;节假日也不赖床,补觉;睡眠前可以尝试听听令人舒缓的音乐等等。这里要记住的是,如果在床上翻来覆去超过二十分钟,还没有睡着,那么就别硬撑了,不如做起来干点其他的事情酝酿睡意,否则长此以往,会让身体产生记忆,一躺床上就会失眠。

不少人以为认床才导致了失眠发生,但实际上失眠也会导致认床,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特别是敏感的人,换床时先要让身体试一下,去接受这张床跟新的环境,否则就容易因为自觉认床而无法入睡,形成一种自我的条件反射。

睡不着先起床,等再次有睡意再上床

人是有记忆的动物,不仅是大脑会记忆,人的身体也会记忆。每一次失眠发生的情境,就会被经历一次的人体自动记忆,一旦下次重复相同的情况,会再次被重复记忆,次数多了,时间久了,这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层面的条件反射,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促使并诱发失眠一而再的发生。

所以,如果外出感觉自己认床,在躺下后20分钟还无法入睡,那么就建议大家不要继续躺下去,而是干脆起身,精简睡眠时间,改做其他事情,等到时间稍晚、睡意再次上来以后再爬上床,重新建立身体对床的感觉,这才是正确处理失眠的方式。

尤其,不少人习惯躺在床上看电视,玩手机,玩ipad,美其名曰是在培养睡意,但实际上这些都是错误的睡眠习惯。这些行为是在训练身体,把上床当作是开始用脑兴奋的一个信号,结果身体一躺,手机一拿在手,反而迎接一个漫漫长夜,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有睡意上床,上床后将自己防控,合上双眼,专心等待睡眠到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