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和若兰爸爸吵了一架。那天刚好是夏至,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这天中午要吃凉面。所以,那天中午我们没有蒸米饭,做的凉面作为午餐的主食。

饭菜端上桌,若兰却吵着要吃炒米饭。宝爸赶紧放下碗,又去给若兰蒸了一碗鸡蛋羹(若兰平时是爱吃鸡蛋羹的),但若兰还是闹着要吃炒米饭。因为中午根本就没有蒸米饭,自然一时也做不了炒米饭。

我好言相劝,若兰却一直在闹,宝爸见半天哄不住,就生气了,“啪”的一下,把筷子扔在桌子上,对着若兰吼道“我小时候,从来没有人这么耐心的对待过我,爱吃不吃,不吃就饿着... ...”

本来这时候我已经哄的若兰开始愿意让我喂着吃鸡蛋羹了(其实,她不闹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喂饭,自己可以吃的很好),结果被宝爸这么一吼,“哇”的一下哭了。于是就说宝爸“正吃饭呢,你这时候吼什么呀?”

宝爸正在气头上,一听我指责到他头上了,又见若兰在哭,火气就更大了,生气的吼道“我小时候,要是不听话了,打一顿就安宁了,哪里有那么好脾气”。我也生气了,就说“孩子本来就已经在闹了,你不帮忙哄,还要添乱”。

宝爸在“吵架”的问题上,从来不是我的“对手”,于是端着碗到一边去了,我也不想和他在吃饭时间继续吵下去,于是,继续哄若兰吃饭。若兰也许是闹够了,也许是被宝爸的气势镇住了,反而乖乖地吃了小半碗面,又把那碗鸡蛋羹也吃了一大半。

宝爸见若兰乖乖地把饭吃了,这会儿气也消了,就凑过来和若兰说“对不起,爸爸不是故意要凶你的,你不好好吃饭,爸爸就生气了”。我见宝爸又来和若兰道歉,就说他“你这个脾气,真的改一改。这会儿知道来道歉了,刚才就不能收敛一点吗?”

宝爸苦笑道“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忍不住。我的坏脾气都是受妈影响的,你又不是不知道妈那个暴脾气,我小时候动不动就被她揍一顿,挨骂的次数更是数都数不清了。”虽然这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但宝爸却至今还耿耿于怀。

宝爸说的“妈”,也就是我的婆婆。婆婆其实是一个很勤劳善良的人,但脾气确实非常急躁,动不动就发火,宝爸这一点上确实受婆婆的影响非常大。

我笑道“但是,妈对你发火的时候,你也不喜欢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明知道这样不好,你还要继续在宝贝身上这么做,这不是明知故犯吗?”

宝爸反驳道“什么叫我明知故犯?我也不想呀,但是,原生家庭的烙印,哪是那么容易就能抹去的?”

宝爸提到的“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来源于心理学的名词,现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那么,什么是原生家庭呢?心理学的解释是:每个人一辈子都会有两个家,一个是养大自己的父母的家,另一个是后来我们自己和爱人组成的家。父母的家就是“原生家庭”,而相对应的,我们自己和爱人的家则称为“新生家庭”。而这个“新生家庭”,也是我们的孩子的“原生家庭”。

著名亲子大师振敏晓燕通过30年的家庭关系研究发现:人80%的人格来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人格往往在十岁以前就已经定型,也就是说十岁以前你就定格了人格,以后你所有的行动都是在原生家庭定型的人格基础上衍生的。

对孩子来说,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将贯穿其一生,好的影响会是指引他前进的方向盘,不好的影响会成为他桎梏不前的枷锁。

原生家庭的创伤,代代相传危害大。

原生家庭,这本来是一个很学术的心理学名词。近几年来,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心理知识的普及,“原生家庭”成为了媒体舆论中的热门词汇。在曾经热播的三个剧《欢乐颂》、《都挺好》、《安家》里面,原生家庭的影响被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自己现有的自我评价、观点态度、人际互动、婚恋关系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从小遭遇家庭暴力的人多半脾气暴躁,幼时没得到足够关怀和爱的孩子长大很可能会有各种性格缺陷。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用来解读“原生家庭”的现状,再合适不过。 一个孩子长大以后幸不幸福,原生家庭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影响。

然而,很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始终充满着爱与滋养。许多人从原生家庭中“继承”下来的,不仅是关怀与爱护,还可能是苦涩与伤痛。

更可怕的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会代代相传。最可怕的是:即使我们觉得父母不对,却不知不觉中一直在模仿他们。我们口头说“我以后一定不会成为这样的父母”,但是最后却和他们一样而不自知。

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学会做“终结者”。

家庭我们选择不了,“原生家庭”环境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按照人均寿命80岁来算,对于成年人来说,原生家庭生活才只占到了生命的1/4。纵然生命的开头我们无法执笔,但生命后续的篇章,由我们自己书写。能否打破原生家庭“痛苦代代相传的魔咒”,摒弃其不良影响,由我们自己决定。

近几年来,社会舆论对于原生家庭的热议,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伤痛,以及这些伤痛是怎样地影响到了如今的自我看法、生活态度以及与他人的相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勇气与知识,直面原生家庭之伤,并努力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

走上愈合创伤之路,不单单是为了我们自己拥有幸福健康的人生,也是为了家庭中下一代子女的健康成长。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呢?

首先,要觉察,觉察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了我们。没有觉察就不会有改变,觉察的目的不是为了怪罪,而是为了改变。

在原生家庭,我们沿袭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回溯原生家庭的创伤,是一种觉醒式的自我疗愈,但不是把所有的问题推给原生家庭,而是唤醒我们改变自己的能力,这才是我们追寻更高生命品质的初衷。

其次,理解,去尝试理解原生家庭为何有这种模式。当我们长大成人了,我们要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 并用一个客观的、 成年人的眼光去重新检视。

如果你的父母曾对你很绝情,试着用新的角度来看,你可能会了解原来父母也是不得已的,或者他只不过是不小心讲了一句话,对你的伤害却是那么真实、那么的深。

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够,遭遇一些事情时,有时会造成很深的伤害,但我们若能以成人的眼光追溯当下的景况,伤口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对于父辈的错误,抱怨指责并没有什么用,我们能做的,是避免重蹈覆辙。而当我们觉察到这一点的时候,正是我们要终结这种模式,给我们的后代创造不一样的原生家庭的时候。

最后,就是成长和改变。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却不能束缚我们的未来。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足够的机会与空间,吸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精髓。我们站在了父辈的肩膀上,眺望到了更远的世界。也正因如此,打破世代相传的家庭创伤,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当我们有孩子后,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有责任从自己开始, 不让过去代代相传的问题, 继续复制在孩子身上。如果,这世界上的你我都愿意承担起这一份使命,那么,我们的孩子,甚至我们孩子的孩子,就更有可能生活在充满爱与滋养的大环境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