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創業公司是開會開“死”的,不是玩笑。

因爲底層安全感的缺乏和上層能力的不足,有些人喜歡冗長、低效的會議,再加上亢奮的會議——就更可怕。

亢奮的會議是什麼樣的?開會的時候,一片歌舞昇平,數字一算,下個月翻倍,明年上市。然而,走出會議室的瞬間,人彷彿一下子被抽空——剛剛開會幹啥了,我要做些啥?

這些其實都需要一個高效的開會機制,核心在於————如何高效的討論。

這裏只針對每一場討論,而不是很多場討論的大型會議。討論開始,需要有三個明確:

  • 明確的發起人,要是會議的主導人。

  • 明確的目標

  • 明確的闡述問題。

這三點沒什麼,但是,主導人這角色,要清晰的知道目標和闡述問題的邊界,隨時控制話題不要擴散,不然大家都聊得很high,但是最初的目標呢?

闡述問題要清晰,交代清楚問題的本身的同時,要講清楚上下文,來龍去脈。越清晰充分,討論就會越聚焦,越高效。

在這個點上,發起人有條件可以提前寫清楚,在預約討論的時候,就把這些發出來。 提前讓參與討論的人有足夠的理解和思考時間

闡述問題的過程中, 闡述者要有節奏的詢問大家是否理解,此時不必展開討論,得到理解與否的反饋即可 。這一點,在線上的討論中,尤其的重要。

要控制參會的人數,一般我認爲三個人爲最好。人越多發散的可能性就越高,效率就越低。

以上是準備討論的階段,後面就要開始”PK“了,有以下的點需要注意到:

  • 主動聽,聽完。先順着理解,再發表觀點

  • 不要打斷對方

  • 不要把細枝末節當做一票否決的論據

  • 讓最終決策者下結論,其他人輕易評價

  • 一定要有記錄

主動聽,聽完。先順着理解,再發表觀點。 對每個人而言,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在沒有全面,正確的理解問題之前,不要說”我知道了“,”你這個不對“如何如何。先問問自己,我理解了沒有,在順着這個方向下去,有什麼好處呢?我是不是充分的理解了。

理解是需要思考時間,以及全部的接收有關問題的信息,你在過程中的疑問,記錄下來。因爲很可能,在你聽完了之後。那個疑問,就不再是問題了。

聽完這個事兒挺難的,因爲剋制表達的慾望難,剋制反駁(挑刺)的慾望更難,剋制人類的好奇心更是難上加難。

但如果不這樣,強勢的打斷,只會增加會議的時長,甚至可能帶偏。大多數情況下,一定要聽完,要理解。

這裏還要強調”順着“理解。這個真的很重要, 順着的意思是說,如果自己現在是這個思路,這樣下去有什麼好處呢? 這樣會真正深刻的理解思路本身,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機會,是自己提升的重要途徑。

上面說的另外一個角度就是 不但要打斷對方 。想補充有點,打斷對方往往就是一種進攻性的行爲,如果是請教還好。如果是疑問,甚至否定。另一方會感覺到被侵犯。

問題的討論變成各自領域的保衛戰,這時候哪有對錯——國家主權有什麼好討論了,幹就是了——所以,不要打斷對方,不要侵佔他國領土:).

有些人在討論的人,很擅長想到一些細枝末節。很厲害,也很可怕。厲害在於對討論的有很強的補充作用,但一定要剋制,過於堅持這些細枝末節,會導致無法做出有效的結論。

世上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要分得清誰重要。

世界本質就是排序,不是麼?

討論一定有個做決策的人,無論是當場還是討論之後,也 一定要有記錄

到底誰來做決策,通常是發起人,也就是主導人,當然不排除要彙總方案給領導拍板的情況。我想說的是通常情況下,討論的過程中,參與討論的人不要輕易講出一些評價思路、或者方案的話。比如:”這個不好“,”這個太簡單了“。

充分討論之後,決策者對決策負責,這是一個巨大的成本,會在未來體現。

不需要負責的人,說什麼話都是沒有成本的。所以更好的說法是:”這裏是不是這樣更好“,”你執行這個方案有什麼別的問題麼“。

看起來有些懼怕衝突、爭執,其實不是,凡是都有一個度。必要的爭執會讓理解更加充分,但沒有成本的評價,只會挑起新的爭端。

想補充一個小點: 成熟的表達方式。簡練的語言,要有論據,不要感覺。 經常有人表達上不乾淨利落,有各種零碎,比如說:”...就是說....就是說....就是說“,”...我覺得....我覺得...我覺得“。

聽得人已經崩潰,幾次重複還沒有到正題。真的要打人了。怎麼辦呢,給這些同學一個建議:開始學習寫作。

我沒有講時間的控制,是因爲做到了上面這些,時間自然不是問題了。 時間不是絕對的衡量尺度

這些基本上都是我最近參與的討論總結下來的,我們經歷了長時間,幾次的討論。終於有了好的結果。回過頭看,可以有更高效的路徑。

我尚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共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