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喫、穿、住、行、醫”是人類五大基本需求,喫排在第一。民以食爲天、國有糧則安,只有糧食安全、纔有國家安全。從歷史看,2000多年來,我國糧食經歷“安全、不安全、欠安全、弱安全”等4個階段。多少朝代的輝煌被糧荒中斷,多少皇帝的新政以“均貧富”開篇,多少家庭因喫不飽飯而妻離子散。中國在4.5億人口時喫不飽,13億人口時卻出現“賣糧難”,誰能否認這是人間奇蹟!從國際上看,近40個國家缺糧,10億人口仍然掙扎在營養不良的邊緣;從當前看,新冠疫情誘發國際糧食供應鏈中斷,中美貿易戰已變成綜合國力鏖戰,“糧食戰”可能成爲美國遏制我國的又一手段,我國人均糧食剛過400公斤的安全線,口糧自給率98%,糧食自給率86%、隱性自給率僅70%,進口糧食相當於租用別國9億畝農田。“低水平、高難度、弱安全”,喫飽沒問題,喫好是難題。糧食安全不能太樂觀,亟待把糧食總產提高30%,或者構建10億畝進口糧的穩定供應鏈,在此之前,絕對不能放鬆糧食安全這根弦。糧食戰,更要及早防範!

1

01

從國際看

全球人均糧食未達400公斤安全線

3月下旬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越南、泰國、哈薩克斯坦、柬埔寨、塞爾維亞、印度、俄羅斯、烏克蘭、巴西、阿根廷等國紛紛宣佈禁止糧食出口,或限制、監視糧食和油料出口,國際糧食供應鏈面臨斷裂,3月31日,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出嚴重警告:疫情可能引發糧食危機,4、5月會出現最糟狀況。

什麼是糧食安全?按照FAO的概念,糧食安全是指“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糧食安全通常有三個標準,一是糧食生產安全,糧食自給率95%以上,二是糧食消費安全,人均糧食消費達到400公斤;三是糧食儲備安全,糧食儲備量達到糧食當年消費的18%,14%是警戒線。

按照,FAO的三個標準,許多國家在不同時期都存在糧食不安全因素。一是許多國家糧食自給率達不到95%的標準,韓國、日本、英國、德國的自給率分別爲25%、37%、60%、80%;二是糧食消費達到人均400公斤,只是基本需求,是喫飽的標準,而“喫好”則需要800公斤以上。生產1公斤豬肉需要4公斤飼料糧,生產1公斤牛肉需8公斤飼料糧。美國、澳大利亞、巴西、法國、俄羅斯人均肉類消耗分別達到114.3公斤、114.0公斤、97.5公斤、83.1公斤和72公斤,直接耗糧加上肉蛋奶間接耗糧,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巴西都超過800公斤;三是儲備糧達到18%的標準,不能絕對保障糧食安全,因爲18%相當於2個月的糧食,是個很低的標準,一旦糧食減產或供應鏈斷裂就會出現糧食安全問題。

當前,世界糧食安全的基本狀況是,2019年全球糧食總產量約爲27.22億噸,10億人口仍然營養不良,糧食貿易量4.2億噸,其中中國購買1億噸。新冠疫情仍在蔓延,許多國家已經出現百姓搶購食物、甚至囤糧,糧食貨架暫時短糧的情況,糧食安全已經引起許多國家不安。如果疫情持續太久,一些糧食出口國長期停止出口,必然引發糧食供應鏈斷裂,一些國家或地區在特殊時期買不到,甚至買不起糧食的風險越來越大,全球糧食安全必將雪上加霜。但是,由於糧食生產是室外活動,糧食不會因疫情蔓延而大幅度減產,世界糧食產量不會受疫情等自然因素太大沖擊,但人爲因素導致的風險明顯增大。

1

02

從歷史看

多少朝代的輝煌被糧荒中斷

在農業文明時代,中華民族領跑世界近1700年,創造了輝煌歷史,但糧食危機不斷,多少個朝代被糧荒引發的農民起義推翻,多少個皇帝以“均貧富”作爲新政的開篇。按照FAO人均糧食400公斤的安全線,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糧食安全,大致分爲安全、不安全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糧食總體安全、糧荒相對較少的階段。從戰國中晚期到乾隆49年,長達2100年裏,由於人口少,人均耕地在3-4.2畝之間,人均糧食382-628公斤,是我國糧食總體安全階段,也是中華民族領跑世界經濟的階段,期間也有不少糧食危機,引發了改朝換代。西漢末年連年糧荒,王莽篡權;東漢末年災荒再起,黃巾起義,東漢滅亡。隋、唐、宋、元、明都有糧荒的記載,但從糧食數據看,除災荒年外,總體上能夠保持糧食安全。唐朝人口爲5290萬人,人均糧食達到628公斤的歷史最高值。宋、明時代,人口1-1.3億,人均糧食560-580公斤,康乾盛世時人口達到1.84億,人均糧食仍有575公斤,實屬不易。

第二階段,糧荒頻繁、糧食不安全階段。從乾隆49年到1948年,由於人口增長,加上天災人禍,人均糧食產量降到350公斤以下,糧食危機不斷。期間,據文獻記載,光緒年間,丁戊糧荒,飢餓人數達1億,約2000萬人被餓死。1920-1921年華北四省大饑荒,餓死約1000萬,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饑荒,又死1300多萬人。1947年人口爲4.63億,比乾隆49年多了1.77億,人均糧食只有232公斤,只有唐朝時期的一半不到,糧食單產只有90.4公斤,甚至低於2000年前的戰國時代。

1

03

從當前看

喫飽沒問題、喫好是難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8年政府宣佈農業進入新階段,困擾數千年的“喫不飽”的問題徹底解決,2005年政府宣佈取消農業稅,農民徹底告別了持續數千年的“交皇糧”的歷史。糧食安全可分爲欠安全、弱安全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糧食欠安全階段(1949-1995年),人均糧食低於400公斤。1949-1995年,糧食單產由68.6公斤/畝,上升到282.6公斤/畝,增長了312%,糧食總產由11318.4萬噸,增加到46661.8萬噸,增長了312.3%,人均糧食產量由209公斤,增長到385.3公斤,人均糧食低於400公斤安全線,屬於糧食欠安全階段。期間,1958-1960年,遭遇特大自然災害,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61年的人口比1959年少了1348萬。1984年、1992年兩次出現全國性糧食相對過剩的“賣糧難”,1998年政府宣佈農業進入新階段,糧食數量不足問題基本解決。我國4.5億人口時喫不飽,13億人口時卻出現“賣糧難”,創造了農業奇蹟。1995年,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先生曾經出版《誰來養活中國》一書,引起世界譁然,他認爲“中國人養活不了中國,世界也養活不了中國”,因爲世界多餘的糧食全部賣給中國也不夠養活中國人。現在看來是笑話,當年卻是許多國家領導人訪問中國時必然要談的政治問題、外交問題。我曾經受命寫過文章《中國糧食問題,可憂不可怕》反駁過他,並陪同他去農村考察。他的主要依據是中國高速工業化、城市化要佔用耕地,中國因缺少耕地而導致糧食減產。後來政府把耕地面積由1995年的14.24億畝,調整到1996年的19.51億畝。

第二階段,糧食弱安全階段(1996年至今)。1996年起,我國人均糧食跨越400公斤安全線,進入糧食安全階段,其中2000-2007年,人均糧食高於400公斤,但人均進口量低於18公斤,糧食供需基本平衡,屬於糧食安全階段。但從2004年起,人均糧食消費速度超過了糧食生產速度,雖然糧食總產實現15連增、連續5年超過6.5億噸,人均糧食連續5年超過470公斤,但糧食進口量逐年增長,2014年起連續5年糧食淨進口超過1億噸,人均進口糧食超過或接近80公斤。2019年糧食淨進口是2003年的202倍,隨着人均收入不斷增長,人均糧食消費會不斷增加,我國糧食安全進入弱安全階段,有四個特點:

注:作者根據《中國統計年鑑》整理。

特點一:糧食自給率86.1%,低於95%的安全線。2019年我國口糧自給率98%,糧食自給率86.1%,低於FAO提出的糧食自給率95%的安全線。當然,這個指標本身不全面,許多國家,特別是日本、德國、英國等許多工業化國家,糧食主要依賴進口,相比之下,我國的糧食自給率86.1%,還是比較高的。

特點二:我國人均糧食470公斤,剛過400公斤安全線,喫飽沒有問題、喫好仍是難題。2019年我國人均肉類消耗量僅46公斤,不足發達國家100公斤的一半,若達到發達國家的食肉水平,我國人均糧食還需要再增長250公斤,在現有基礎上要增加50%。

特點三:我國糧食儲備率高於18%安全線,百姓搶糧、囤糧都沒有必要。我國糧食儲備率達83.2%,遠遠高於FAO規定17-18%的安全線。根據《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2018年全國共有標準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簡易倉容2.4億噸,有效倉容總量比1996年增長31.9%。

特點四:糧食隱性自給率僅70%。糧食隱性自給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總耕地(播種)面積佔生產糧食所需耕地(播種)面積的比重。2019年,我國14億人口消耗了29億畝耕地生產的糧食,進口大豆等產品相當於9億畝耕地的糧食,我國只有20.23億畝耕地,糧食隱性自給率僅70%。由此可見,1998年我國宣佈的基本解決的糧食數量問題,已經重新出現。

1

04

“六管齊下”保安全,堅決打贏糧食戰

糧食是民生產品、更是戰備物資,特殊時期要上升到“軍品”給予高度重視。蘇聯解體時,人均糧食達800公斤,是我國2019年人均474公斤的1.7倍,美國通過減少對蘇聯飼料糧的出口,導致蘇聯肉產量下降、肉價上漲,誘發百姓對政府的不滿,對蘇聯和平演變起了催化作用。同樣地,美國也有可能用“糧食戰”來遏制我國。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0美元,人均糧食消耗還會增長,人均糧食474公斤是“低水平、高難度、弱安全”的指標,糧食安全不能太樂觀,需要“六管齊下”確保糧食安全。

第一,“藏糧於地”,堅守耕地18億畝紅線,力爭再增加1億畝。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0.1公頃,僅爲美國的1/10、世界平均數的1/3,我們養活14億人口必須走出“超載土地的生存之道”。在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的同時,一是開展“土地整治”,對進城落戶農民的宅基地、棄耕地進行全面整理,力爭增加5000萬畝耕地面積;二是利用現代生態修復技術恢復被嚴重污染、不宜耕種的5000萬畝農田,緩解糧食生產壓力。

第二,“存糧於技”,啓動“國家糧食安全工程”,力爭糧食產量上升30%。1949年我國糧食畝產僅68.6公斤,低於2000年前漢代的水平。2019年我國糧食畝產381公斤,是1949年68.6公斤的5.6倍,糧食增產的根本出路是科技創新,要推進第二次綠色革命,一是力爭雜交水稻、雜交玉米、雜交油菜、雜交棉花等“四雜”達到並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培育1200公斤超級稻、1700公斤玉米、800公斤小麥等高產優質的新品種,使糧食單產提高20%以上;二是力爭雜交大豆、轉基因大豆技術的重大突破,培育畝產600公斤超級大豆,提高大豆自給率,儘快改變我國作爲大豆起源國,大豆產量遠遠低於美國、大豆基本依賴進口的現狀;三是做好未來糧食安全技術儲備,大力開展基因編輯、人造肉、生長激素、大廈農業等技術研究開發,爲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做技術儲備。

第三,“儲糧於友”,建立進口糧食穩定的“供應鏈”。大豆、糧食的進口國要多元化,並建立長久的海外大豆、糧食生產基地。通過長期合同、合作開發、耕地租用等多種方式,促進糧食進口基地的多元、長期、穩定,建設一批海外糧食基地,構建相當於10億畝耕地的穩定的糧食供應鏈。

第四,“生糧於海”,發展海洋漁業,增加動物蛋白來源,緩解大豆壓力。進口大豆榨油後的豆餅可以提高飼料的蛋白含量,我國可以通過利用300萬平方公里海洋資源,大力發展海洋漁業與動物產業。用魚類減少肉產品的消費量,用海洋生物蛋白替代豆餅蛋白,減少糧食消費,減少對大豆的依賴。2018年我國海洋總捕撈量已達1466.6萬噸,充分利用海洋漁業資源的潛力還有很大空間。

第五,“產糧于山”,充分利用南方草山草坡、北方草原等生產豆科牧草,增加植物蛋白產量,緩解對大豆的依賴。我國南方有10億畝草山草坡,北方擁有60億畝優質草原,發展草原科技、利用好草山、草坡、草原種植優質牧草,發展牲畜業,既能提高肉類產量,又能大幅減少對進口大豆的依賴。

第六,“要糧於改”,針對80後已經不願意從事糧食生產以及糧食生產規模小、效率低的問題,通過體制改革、探索新的糧食生產經營模式,建立公司化爲主體、多種形式並存的現代糧食生產新模式,向改革要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