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業越發達,人們越願意爲便利付費,便利店緣此生長。它爲早起的人準備熱乎的早餐,爲夜歸人留一盞燈。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商業地產頭條(ID:Dtoutiao) ,作者:米婭、張雪梅,編輯:付慶榮,原文標題:《全家70億的會員生意,精明上海人都入坑了》,題圖來自 :ioicitymall

再過20天左右,全家便利店即將徹底易主。

據央視財經報道稱,伊藤忠商事從7月9日開始對全家進行股權收購,預計將持續到8月24日,收購金額爲5000~6000億日元 (約326~392億元)

收購完成後,伊藤忠將持有全家100%股權。早在22年前,全家母公司西友陷入資金危機時,伊藤忠出手相助,把全家41.45%股權收至麾下,併力主後者打開中國市場。

此後16年間,伊藤忠退居幕後,指揮着全家這場入華搶灘戰。以上海爲中心,開出超2500家店,全家迅速成爲日本便利店三巨頭在華店數最多的品牌。

這個日本便利店鼻祖,在即將步入知天命年紀,給自己在中國找到了新標籤: 一家在魔都玩得很溜的便利店。 而在標籤背後,它還悄悄藏了一個“殺手鐧”: 悶聲做着一盤逾70億元的會員生意。

伊藤忠趁危“奪”全家,助其入華

1972年,日本百貨公司西友在埼玉縣開了家便利店,取名全家Family Mart。創立後的第二年,石油危機襲來,日本戰後20年經濟高增長結束,增長率狂跌至1973年的5.1%、1974年的-0.5%。

1975年日本進入第三消費時代,大衆消費觀念從 “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轉向“輕薄短小” ,後者高度適配便利店: 門店輕巧,密集分佈,商品主打高頻、剛需、低客單。

又逢日本《大店法》出爐,大型商業設施受限,以便利店爲代表的小店業態趕上黃金期。全家之外,1974年伊藤洋華堂從美國舶來7-11,1975年羅森創立。

東風之下,全家一路疾馳。面世5年後 (1978年) ,開放加盟;1981年日本國內店數達100家,1986年破1000家。

盤子越做越大, 全家奔跑的“配速”漸漸慢了下來 ,且門店規模每突破一個里程碑,都比7-11和羅森慢一拍。

數據來源:公開報道

以待破局的西友,於1987年推動全家在東京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摘下了“日本便利店第一股”title。 資本通道大開,全家開始尋找日本大本營之外的機會之地。 出海,成了不二之選。

1988年,全家海外首店落戶臺灣;1990年,進軍韓國,兩年後又攻入泰國。出海捷報頻傳,不料遇上了十年之坎。

1998年,全家的母公司西友陷入財務危機。爲擺脫困境,西友將全家41.45%的股權售予伊藤忠商事。至此,伊藤忠取代西友成爲全家最大股東。2018年伊藤忠增持全家股份至50.1%。

來源:ioicitymall

從西友手中“接過”全家時,伊藤忠商事已有140年曆史。1858年,創始人伊藤忠兵衛以走販的方式起家。二戰期間,伊藤忠與日本另一大型商社丸紅合併爲大建產業。

而後大建解體,拆分出來的伊藤忠商事逐漸成爲日本貿易巨頭,在全球62個國家有103處基地,經營項目橫跨紡織、機械、金屬、食品、金融、零售、物流及不動產等。

收下全家,於伊藤忠而言,意在完善零售終端產業佈局。全家,同爲贏家。背靠靠伊藤忠在食糧原料、製造加工、中間流通等產業鏈優勢,在日本其可抵禦7-11和羅森窮追猛打,在外可繼續西友時代未競的“出海夢”。

來源:維基百科

彼時正值90年代末,日本處於地產泡沫破裂和金融危機後的衰退期,市場低迷。 國門漸開的中國,湧入了大批外來零售商,日本企業集體入華。

7-11、羅森、伊藤洋華堂、優衣庫於1992年、1996年、1997年、2002年先後落子中國,慢了好幾拍的全家,需要加速度,但僅靠一人之力難成大業。

爲此,伊藤忠爲其找來了援兵——臺灣綜合食品巨頭頂新國際集團。後者創立於1958年,旗下有個火遍大江南北的品牌——康師傅方便麪。

彼時,在中國大陸市場佈局和沉澱10年有餘,頂新已經形成了方便麪、油品、飲品、快餐、超市、物流等多元業務矩陣。

來源:百度百科

兩大巨頭聯手助攻,屬於全家便利店的“中國時代”即將登場。

全家中國16年,魔都成爲它的新“標籤”

2004年5月,“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成立,合作方有頂新 (開曼島) 控股有限公司、臺灣全家便利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日本FamilyMart 株式會社、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以及中信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伊藤忠暫時退居二線,由頂新集團主導全家的中國舞步。頂新負責全家門店經營,共享利潤,同時向日本全家支付特許經營權權利金。

2004年7月,中國大陸第一家全家便利店在上海開業。但此時,魔都便利店江湖已相對成熟,競爭日趨白熱化。

來源:維基百科

上海便利店浪潮,起於上世紀90年代。1993年,港資“百式便利”入滬,成爲第一家24小時便利店。3年後,中國大陸第一家羅森便利店落地上海長寧區的古北新區。深夜一碗關東煮,配上一瓶冰凍三得利烏龍茶, 是第一批“羅森粉”熟悉記憶。

千禧年前後,上海便利店之風,愈刮愈猛。隸屬於農工商超市 (集團) 有限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的本土便利店“可的”與“好德”1996年、2001年先後亮相,後者2年多開出千店。

2001年,臺灣潤泰旗下的喜士多也來了。相較之下,全家是個實打實的遲來者,敲開上海大門時,羅森門店數已破百。

可這些“環伺”的羣雄,卻沒能擋住全家勢如破竹之時速。僅用了一年,其上海門店就破了100家,並於4年後緊追羅森達到200家。

而真正的拉鋸戰,始於2009年。這年,7-11姍姍來遲,日本便利店三巨頭上海聚首。一路狂奔的全家,2017年內地門店破2000家,羅森直到2019年才達到這一目標。

而在大本營上海,全家一騎絕塵。大衆點評顯示,魔都最新便利店陣容中,全家門店數1929家、羅森1204家、可的與好德門店數786家、喜士多353家,而7-Eleven僅有196家。

除了在松江區門店數略少於羅森,徐匯、閔行、靜安、黃埔、青浦區,全家都有絕對的規模優勢。同時,全家重點佈局閔行、靜安、徐匯這些商業發達、年輕人聚集的區域。

數據來源:大衆點評

從一個遲到者,到魔都便利店品牌NO.1,背後透露着全家獨特的選址和拓展策略。

  • 單點爆破,逐漸滲透:2005年上海開滿100家店後,才首次外拓廣州,繼而攻進西南、華北。擴張初期,“單點爆破”式密集布店,有利於打響品牌勢能,爲後續外拓鋪墊。

  • 廣交夥伴,高效拓店:2009年與上海地鐵簽訂戰略合作伙伴協議,次年門店迅速破500家。開拓其他新城市時,其多會尋找當地夥伴合資拓店。

  • 強供應鏈:供應鏈是決勝關鍵,南北滲透市場的過程中,其不斷增加供應鏈基礎設施。

2006年規模破百,全家專用物流公司在上海黃渡的第一全溫層物流中心成立;2010年門店破500家之際,接連啓動了專用鮮食工廠馬陸綜合鮮食生產中心、第二全溫層物流中心。次年,又啓動了專用麪包工廠馬陸麪包生產中心。

全家通過加大供應鏈設施的建設,支持區域或全國更大規模的拓店需求,同時不斷加大對鮮食、烘焙兩大關鍵品類的建設。

  • 網羅學生、上班族,圍棋佈局:全家主要消費羣體中約八成爲30歲以下的學生和上班族。爲最大程度接近目標客羣,門店佈局以 “內環—中環—外環—郊區縣” 圍棋式推進。

由此形成了,一進入上海,“到處都是全家便利店”的印象。彷彿全家是魔都的影子,魔都是全家的標籤。

當然,全家如此成功背後,還有個安身立命的法寶——會員制。

全家的絕殺會員制:積分、造節、付費會員

中國全家從2013年開始推行會員制,嘗試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記錄無法跟蹤,無法分析”的局面。彼時,其中國門店約1200家,相對規模化。

起步之初,全家參考了日本通用的集點卡制度。在日本,常見的通用集點卡有T卡和P卡,日本全家爲T卡玩家,兩者機制類似,只是各自連接不同陣營的品牌商家門店——包括便利超市、二手店、電器行等。

但中國全家會員制並沒有全盤複製上述玩法,而是走出了 “中國特色” ,最大不同在於: 聯盟商家網絡和會員卡分級制度。

發達的線下零售業、成熟的會員制環境下,日本全家會員制酷似安卓系統,開放性強,聯盟商多而廣;而中國全家的會員制像蘋果系統,封閉很多,聯盟門店僅限2000多家全家便利店、5000多家頂新集團旗下門店 (以康師傅私房牛肉麪、德克士爲主) ,用戶流量入口少。

T卡聯盟品牌  來源:全家官網

有限適用範圍下,全家要如何在中國銷出“年費100元”的尊享會員卡。它想出的辦法是: 會員分層,投其所好。

“會員經營的核心目的是,增加到店或外帶消費頻次,提升客單價——不能貪心,能提升2元客單,就是成功。”2017年,時任中國全家Family Mart總經理朱宏濤已深諳會員制之道。

積分:獲取會員數量和需求數據

2014年,全家在門店最密集的上海, 首推會員集享卡,即普通的積分會員卡。

最初半年,全家便利店共發放會員卡249萬張,實際有效註冊會員208萬人。積分制激勵下,2014年全家便利店會員消費比達到23.5%,會員每月到店頻次達5.25次,客單價達13.5元,高於非會員客單價2.1元。

不難看出,以密集的門店依託, 全家會員制第一階段“使命”是,積累用戶數量和需求等原始數據。

爲此,全家交叉使用顧客忠誠管理 (CRM) 、鐵桿粉絲經營 (Fans) 和顧客終身價值 (CLV) 管理系統。其中,CRM可測“消費者的RFM值”,即“多久沒來、來幾次和花多少錢”,多維立體會員消費標籤日漸成型。

造節:活化會員資產,增加粘性

有了用戶基數和需求數據,活化會員資產是全家祭出的第二步。

朱洪濤曾於2017年披露,全家會員消費者中80後佔92.2%,這其中“90~95後”約爲3成,是核心目標人羣, “因爲他們處於財富安全感最強的時代”。

以雙十二爲靈感切口,全家開始大肆“造節”,以撩動會員之心。

2015年1月起, 每月第二個週五定爲“瘋狂全家日” 。全家消費數據顯示,週五是單日來店最高的一天。

針對90後“好玩”心理,訂製與IP、電影相關的主題活動, 銷售只有在全家才能買到的“好玩產品”

後來每月一次的“瘋狂全家日”,變成了每週一次的“瘋狂星期三”, 加大會員日頻率目的是增加到店頻次,提升客單價。

來源:halafoodiemy@IG

尊享卡、OAO:抓住付費會員,纔是真愛

推出“瘋狂星期三”的同時,全家開始深化會員需求, 核心是發展粘性更高的付費會員。

2016年1月,全家推出100元年費的“尊享卡”,首年會員過100萬。朱洪濤披露,尊享會員每月消費額約爲一般會員2.66倍;客單價是普通會員1.14倍、非會員1.66倍;到店頻次是普通會員的2.33倍。截止目前,全家付費會員已經超過700萬。

刺激尊享會員消費力的是:有優越感的會員權益,以及高性價比的商品、服務。

通過一整套機制的設計,全家放大尊享會員的吸引力,最大程度將普通會員轉化爲尊享會員。“10個人中,有9個是尊享會員”。廣州珠江新城一家店的店員說。

全家數據顯示,當一個消費者買了23塊錢,店員說“滿25塊錢送800積分,即送8塊錢”,超過90%客戶都會回去找商品湊滿25元,“提升2元客單價”邏輯奏效。

店員引導語不斷加強“返現”意識。 “返現”的魔力在於,讓尊享會員一直惦記着卡里還有錢,必須去消費。消費越多,賺得越多。不消費,就虧了。

積分返現外,直觀、高性價比的商品是打動尊享會員另一武器。每隔半個月,全家就會調整促銷策略。尊享會員可有特定商品更低折扣的權益,如可口可樂普通會員“兩件8折”,尊享會員“兩件7.2折”。

爲了進一步滿足會員多場景購物需求, 全家於2016年上線了會員運營第三式——Online and Offline,核心依然是尊享會員。

全家便利店佈局了兩個線上商城:針對尊享會員的線上精選超市——甄會選,以“網紅商品”爲主、鼓勵線上下單線下自提、提供“滿188元免費送貨服務”;針對普通會員的集享商城,僅可用積分兌換商品。

經過幾年測試,發展尊享會員成了全家會員體系的核心。朱宏濤於2017年披露,全家當年目標是在1000萬普通會員裏,升級150萬尊享會員。以一個尊享會員單月到店消費220元算,1年就能貢獻30億元銷售額。

綜上,不難看出中國全家會員制幾個關鍵點: 依託門店、會員分層;抓住更高粘度的尊享會員,積分、返現提升到店頻次和客單價;姿態剋制,客單價提升2元客就是成功。

來源:日本全家官網

如此看來,歷經16年,全家走在了中國便利店會員制的前列。

在知乎上,搜索“全家便利店”,打開第一條帖子,開頭就是這樣一段:

全家,上班族心頭的硃砂痣,心中的白月光。在無數個起得比雞早的清晨,做牛做馬沒空喫飯的中午,還有餓得跟狗一樣的午夜,都默默用它經典的綠白藍燈牌說: 忘了外賣吧,我偷飯糰養你。

底部顯示贊數1478,118條評論裏,有人懷疑這是官方廣告貼,但更多人分享自己在全家消費的經歷。其中最幽默的兩條是: “請7-11立即打錢”、“羅森表示不服”。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商業地產頭條(ID:Dtoutiao) ,作者:米婭、張雪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