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喜歡晉朝的人不太多,主要因爲晉朝是司馬懿家族搶了曹魏家的,而且晉朝引發“八王”之亂,直接導致後來的南北朝對峙,使得中原百姓深受兵災之苦,使得漢族當時處於歷史最危機時刻。

諸子百家的思想在治國方面都做過試驗的:秦朝完全依靠法家奪天下,治天下;漢朝早年用道家與法家的融合;中期漢宣帝時期用了儒家與法家的融合,也就是王霸之道,這種模式成了後世王朝的主流。晉朝用什麼治國?老莊思想在魏國末期到晉朝絕對是一個主流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佔主流是這幾千年封建帝制中是獨一份的,所以也產生了很多我們根本看不懂的人物。比如今天知常容想和大家聊的主題:這些人身居高位,不窮,甚至家裏十分富有,卻很吝嗇同時愛財如命,這是爲什麼?

按道理愛財如命的官員應該很會貪腐而且還魚肉百姓,實際上他們不管是治理天下,還是治理地方都有一套,深受老百姓的好評,而且還不貪腐,這個在我們今天看來似乎從邏輯上就講不通,但是他們的確這樣。我們一個一個來說。和嶠、王戎、王導、陶侃

和嶠是夏侯玄的外甥,他的爺爺和洽身居高位,死後散盡家財受到好評。不知道是不是他爺爺這種行爲讓他從小喫夠了苦頭。和嶠當官時,家裏已經十分富有,與爺爺不同的是他視錢如命,而且這種愛好全國聞名,晉武帝司馬炎都知道,稱其錢癖。時王濟解相馬,又甚愛之,而和嶠頗聚斂,預常稱“濟有馬癖,嶠有錢癖”。——《晉書列傳·第四章》

說一個例子吧,他家有一棵能結好果的李子樹,他很小氣不給別人喫。有一次司馬昭的女婿王濟向他要一些李子,他不給。最後晉武帝司馬炎出面纔給了十幾顆。

王濟也是一代名士,他精通《易經》、《老子》、《莊子》等,他看到和嶠如此就心生一計。他趁和嶠在朝廷值班的時候,帶上一幫喜歡喫李子的朋友,大搖大擺去和嶠家中,喫光他的李子,這還不夠,還把他的李樹砍了。

這個場面是不是有點像孫悟空偷食人蔘果。

完事之後,他命人拉了一車李子樹,當然是和嶠園中的李子樹送到值班處,然後問他,我家的李子樹怎麼樣?

和嶠當然知道這是自家園子的,看完也只是笑一笑,並沒有發怒。

第二個小氣鬼叫王戎。

王戎是魏晉時期最著名的男團“竹林七賢”的成員,“竹林七賢”帶頭佔C位的是嵇康,成員有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嵇康後來被司馬昭殺掉了,至於嵇康爲什麼會被殺,真正的原因你可以看《《廣陵散》中隱藏祕密,是竹林七賢之嵇康被殺的致命一擊 》。

王戎出身琅琊王氏,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家族。

王戎小氣到什麼地步?

他有一個女兒嫁給“河東裴氏”的裴頠,裴頠有一次遇到家庭經濟危機,讓妻子回家向王戎借幾萬錢。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岳父幫助一下女婿也是應該的。

自從女婿借了錢,每一次女兒回家,王戎都沒有好臉色給女兒看,後來女兒將錢還給王戎,他又和顏悅色了。

他侄兒結婚,他送了一件單衣,結果結婚之後,他又想辦法要了回去。

王戎家裏經濟很緊張嗎?不是的。積實聚錢,不知紀極,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晉書列傳·第十三章》

常常日夜在計算自己有多少錢財,這是不是一個標準的守財奴呢?

琅琊王氏還有一個叫王導的,他有一個侄子叫王羲之。王導是書法家,不過沒有他侄子名氣大。王導長期居東晉高位,“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一句話就是王導說的。

王導也很吝嗇。《世說新語》中記載一則他的故事。

府裏有很多水果,王導也不分別府中其他人。有一天待衛告訴他,倉庫裏的水果都爛了。王導說那你把這個扔掉好了。這本來是很正常的反應,關鍵是下一句:曰:“慎不可令大郎知。”

不要讓我家老大知道,不知道王悅聽到這句話會有什麼反應呢?王導其實很喜歡王悅,不過可惜王悅二十歲就去世了。王悅去世後,王導一直從王悅送他上班的路上哭到上班的地方。

陶侃據說是陶淵明的先祖,他是唐德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這是後世對他的地位評價。

蘇峻之亂時,太尉庾亮跑到他這裏,因爲客人過來自然要招待,你猜他給當朝太尉喫什麼?

薤頭。

這是一種野蒜、野韭。

這樣也太寒酸了吧。

這個時候庾亮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順手將薤白留下來,陶侃問他這是做什麼?

庾亮說我要帶回家中去種。

聽完,陶侃大爲佩服。

陶侃家窮嗎?不窮的。然媵妾數十,家僮千餘,珍奇寶貨富於天府——《晉書列傳·第三十六章》

和嶠、王戎、王導、陶侃這四個人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樣的人似乎有些吝嗇到極點了,估計很少有人願意和這樣的人做朋友。

他們身居高官,比如和嶠最後官至中書令,王戎官至司徒,王導更不用說了,東晉沒有王導或許就不存在了。陶侃最後官至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

這些都是高官中的高官。

在如此高的高位他們貪財嗎?如果想貪財是很容易的。

陶侃曾經管過漁業,有一次單位發了一罈醃魚,他帶回去孝敬自己的母親,結果母親卻罵了他一頓,說這是官府之物,你怎麼可以帶回家裏來呢?

陶侃退休前是這樣做的,乾乾淨淨退休。將歸長沙,軍資器仗牛馬舟船皆有定簿,封 印倉庫,自加管鑰以付王愆期,然後登舟,朝野以爲美談。——《晉書列傳·第三十六章》

王戎鎮守荊州,南郡太守劉肇用五十端筒中細布賄賂他,他也沒有收。

他們的才能更不用說了,每一個人的才能都是十分卓越的,都有力挽狂瀾的能力。比如王導和陶侃挽東晉於危機之中,和嶠曾經勸司馬炎換太子。

比較巧合的是他們工作的地點除了和嶠之外,其他三人與荊州都有關聯,陶侃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王戎跟隨西晉滅吳,滅吳之後,他管理荊州,很快收服當地人心,受到肯定和讚美。

他們的人品都沒有任何問題,不畏強權,正直。比如和嶠不滿荀勖的專權,故意坐專車與之抗衡。舊監令共車入朝,時荀勖爲監,嶠鄙勖爲人,以意氣加之,每同乘,高抗專車而坐。乃使監令異車,自嶠始也。——《晉書·列傳·第十五章》

而且王戎和嶠特別孝順,劉毅稱之爲“和嶠生孝,王戎死孝。”王導更不用說了,他去世之時葬禮規格同霍光、司馬孚,爲東晉中興名臣之最,皇帝親自舉哀。死之的高待遇顯然是對他們正直的一種回應。

結語

爲什麼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和嶠、王戎、王導、都出身世家,家庭教育絕對是一流的嚴格,那是傳承式的教育。陶侃爲什麼也可以呢?上面舉過一個例子,從他母親對他的教育也可見一斑。

除了家庭教育,還是魏晉時期的風評也很重要,如果一個人貪污,名聲就毀了,比如王戎雖然拒絕劉肇的賄賂,但做的不夠堅決,還是免不了落人把柄。這就是當時的輿論監督。

在魏晉時期,有才,有名纔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有才,有財最重要。

他們都是名士,名士一旦貪財就沒有資格稱爲名士了。這種輿論監督從三國時期就開始了,《三國有一羣官員清廉到令人歎爲觀止 》有介紹。

怎麼出名?除了有才,有一些怪異的行爲往往會顯示你的獨特性,比如嵇康愛打鐵,好酒的人也有很多,像劉伶等人。所以吝嗇成性也是一種特立獨行的標誌,從這個角度去看不難理解他們爲什麼會這個樣子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