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浮於湖中,不可被刺傷”,其實這在戰場上也是適用的。

俗話說“浮於湖中,不可被刺傷”,其實這在戰場上也是適用的。

在刀光劍影下,官兵們總會受到一些傷害,有時甚至會死在這裏,如果更不幸的話,不僅將軍本人沒有前途,他的家人也會遭殃,否則,關羽的後人和張飛的後人不會有什麼不同。

01關羽與龐德的恩怨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一場“以水爲兵”的經典戰役,在漢水河畔的樊城發生,這場戰爭的雙方是蜀漢的關羽和曹魏的龐德和俞瑾。

“以水爲兵”的戰爭,實際上只是蜀漢與曹魏襄樊戰爭的一部分,如果不是因爲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那麼關羽一家的故事可能會是另一番景象,然而,現實情況是,受上游暴雨影響,漢江水位突然上漲,關羽趁機給曹軍重重一擊。

當曹魏軍發現水位急劇上升時,龐德和俞瑾自然而然地命令士兵們先向較高的堤防轉移,然後再計劃下一步行動,當時,他們有兩個選擇,一是在關羽的進攻下回到樊城,二是等待曹仁的支持,因爲軍隊裏只有幾艘小船,軍隊裏會有三萬多士兵,用前者顯然是不可取的,後者本應是龐德最大的希望,但他們遇到了關羽的意外。

徐先生早就知道上游會下雨,或者預測漢江水位近期可能會上漲,關羽曾下令人們準備好幾艘大船,與龐德手中的幾艘小船相比,關羽的大船是軍隊脫離水災的好選擇。

但這條船是關羽所生,他用本該爲龐德謀生的船切斷了曹仁想養活龐德的道路,因此,在自然與關羽之間的進攻中,龐德、俞瑾和三萬曹軍幾乎全部被關羽俘虜,關羽有一艘大船救人。

在活捉龐德和玉瑾後,關羽代表蜀漢慷慨地向這兩位著名將領拋去橄欖枝,于堅看清了自己的處境,投降了,但是,他沒有得到蜀漢的重要地位而被關進了監獄,但是龐德不甘心驕傲地低頭,最終被關羽殺死。

關羽雖然在與曹軍的戰鬥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東吳以後卻被麥城打敗,最終與兒子一起死在了魯蒙的部下手中。

02龐慧向父親報仇關羽被斬首

關羽於建安二十五年,219年去世,可以說是“復仇”,但龐德之子龐慧顯然不接受,公元263年,鍾徽、鄧哀、諸葛胥等人奉司馬昭之命,西進蜀,彭慧也是個將軍。

鄧愛的部隊到了成都,劉燦主動投降後,關羽倖存的家人不會遇到太大的危險,但前往成都的龐輝顯然是想向家人報仇。

東晉史學家王寅在《蜀記》一書中,只能用“龐徽毀關氏”來解釋關羽家族的結局,龐輝因爲父親的風度,受到曹操、曹丕的高度重視,一路高歌猛進。

曹魏對蜀漢的老貴族優待,張飛的後人得以救命

張飛一家的結局比關羽要好得多,關羽不和後,關羽沒有人活着。

作爲劉備的兄弟,關羽和張飛在蜀漢時期的地位,至少表面上沒有太大區別,作爲一名將軍,關羽也去了戰場,但由於脾氣不好,他在軍隊裏樹敵更多。

因此,張飛本人死在部下之手,但他在成都的家人卻沒有在龐輝趁亂殺害關羽家人時被殺。

然而,在宜州局勢逐漸穩定,劉禪在異地安居樂業之後,東吳王朝和最終勝利的曹魏王朝都放過了沒有反抗的蜀漢老貴族,很難說張飛的家族是幸運的,但在與前帝王和皇室打交道的過程中,中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定的傳統。

在三皇五帝時期,政權的傳遞依賴於退位制度,大禹家族雖然打破了這一傳統,但退位文化仍得到傳承,雖然一方強迫另一方,但在後世也不乏禪宗立場事件。

總之,無論實際過程如何,禪宗立場已經成爲政權轉移的一種正當方式,接受者自然“繼承”了合法性,因此,在接受禪宗之後,絕大多數上流人士都願意給退位者一張瘦臉,留下一絲生機,甚至和平相處,離開自己的崇高地位。

在中國歷史上,劉禹是東晉以後第一個接受禪宗、屠殺前帝王和皇室的人,因此,如果說張飛的家族成員是幸運的,那麼他們只生活在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的時期,曹魏仍然沿襲着這一傳統。

因此,歸根到底,關羽後人的結局遠比張飛的差,關羽只能自己扛着鍋,然而,關羽一生對劉備忠心耿耿,最終,關羽奪走了全家人的生命,這也是一種悲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