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獨處空間

前些日子,跟一位朋友聊起來時,她突然問:“爲啥孩子會對小帳篷情有獨鍾?”

原來她家3歲的女兒自從串門玩了小夥伴家的小帳篷後,一直心心念念要一頂。孩子唸叨着不僅要把自己裝進帳篷,還要把她那些寶貝玩偶統統請進帳篷,儼然開始做起了打造小世界的夢想。

朋友有些猶豫,她的家裏本來面積就不大,再放一頂小帳篷,實在是擁擠佔地方。

看她發愁的樣子,我感同身受,回想當年,我也是在糾結中,百般說服自己,終於爲兒子添置了一頂帳篷。然而,我卻發覺這頂帳篷對孩子的意義遠非一頂帳篷而已!

兒子欣喜若狂,那個佔據了一平方的小角落似乎成爲他的祕密基地,不經過他的允許,我們甚至都不能往裏瞧一眼。

想起朱永新教授在著作《讓孩子創造自己》一書中的一段話: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想被別人知道的世界,都有自己需要保護的祕密。這個空間不應該輕易被別人佔領。許多孩子其實沒有什麼祕密,他只是需要擁有自己的這樣一方神祕世界而已……”

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獨處空間。一頂帳篷,隔開距離,卻能帶給孩子擁有寧靜時光的心靈世界。

022、不要剝奪,每個孩子享受寧靜的時刻

有一次,和幾個媽媽組團帶孩子去旅行,兩個家庭包一輛車。旅途有些漫長,時間坐久了,也就顯得無聊。

同車的媽媽一直努力在與自家兒子互動。

她雖坐在前排,卻一直扭身朝向坐在後排的兒子,問他:旅行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事?如果寫成作文應該怎麼寫?要不要玩一玩成語接龍,一起找一個話題辯一辯好不好……媽媽努力着,希望不讓旅途坐車的時光白白浪費。

然而,他的兒子卻把臉朝向窗外,只靜靜地看着外面的風景,對媽媽說的很多話自動過濾。而看到路途中的一頭牛,一頭羊,孩子卻會興奮地指着大叫。

事實上,這個孩子一點都不屬於“安靜”類的孩子,相處的旅途時光裏,我們見識了屬於男孩的“好動”,他甚至還有那麼一點點“過度”。

看着車裏的這一幕,我突然有些感觸,很多時候,我們總擔心孩子好動,但其實是父母用過密的愛和保護,剝奪着孩子享受寧靜、練習安靜的機會。

孩子沉浸在自己遊戲的時候,強行加入玩的行列;孩子安靜看書作畫的時候,成人非要時不時讓孩子喝水、讓孩子喫水果……

一個被過度刺激的孩子,無法享受屬於自己的寧靜的時光,也不懂得如何與自己獨處。

孩子是需要獨處的。就像一幅畫,如果沒有留白,滿滿當當就會令人窒息;就像一首歌曲,如果沒有空間的旋律,激昂的唱詞只會令人生厭。

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水泄不通,最終只會導致:孩子沒有機會學習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們從小依賴他人來安排自己的起居,抗拒卻無力,不快樂卻無解。

因爲從小沒有獨處,孩子從小害怕獨處,更無法安心度過與自己在一起的寧靜時刻。

033、懂得獨處的孩子,自帶高光

意大利著名導演費里尼說:“獨處是一種特別的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人並不多見。我向來羨慕那些擁有內在資源、可以享受獨處的人,因爲獨處能給人一個獨立空間,一份自由。”

有獨處能力的孩子,自帶高光。

想起紀錄片《零零後》中一個叫做“一一”的小朋友,在幼兒園的時候,她似乎顯得不合羣,總喜歡獨自玩耍。

然而,孩子卻卻玩得自得其樂,面對鏡頭疑問,回答得令人驚訝:

“我喜歡獨自玩,我覺得一個人玩挺好的。”“我有權利這樣。”

難能可貴的是孩子的父母,不急不躁,他們尊重孩子的選擇,保持理解的態度,讓孩子按着自己的節奏成長。

長大後的一一,並不孤獨,她不缺朋友,卻依然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而她對獨處的理解顯得更爲通透:

“如果說,朋友是接受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的話,那麼,獨處就是整理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

讓孩子學會適當獨處,是一份特別的滋養,在紛擾的世界中,讓他們學會冷靜、淡然和從容。

這種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能力,就是“獨處能力”、

一個人與自己融洽相處,即便沒有外界他人的存在,依然能夠很好地回應內心的衝動與需求。

孩子擁有“獨處能力”,更是他未來無形的“競爭力”。

044、培養獨處,亦是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一頂小帳篷,對孩子意味着什麼?

事實上,孩子迷戀的是被帳篷包圍的的感覺。這種依戀感,從孩子還在媽媽子宮的時候就建立了情感聯繫。

出生後的襁褓期,孩子喜歡被緊緊擁抱;隨着慢慢成長,從媽媽的懷抱到爸爸的臂彎;隨着行動自如,孩子對所有狹小洞口和縫隙產生濃厚的好奇,他們喜歡鑽洞,喜歡被滾在軟軟的被單中,喜歡藏在窗簾後、桌子下,甚至是衣櫃中……

這種緊緊被包圍的感覺讓孩子着迷,因爲它能夠帶給孩子內心最深處的安全感。而童年的安全感,是孩子未來面對世界的勇氣與底氣。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依賴感。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指出:內心真正獲得安全感的孩子,即便父母不在身邊,即便父母在視線以外,他的內心卻能感知到父母在守望着他。

打造一個專屬孩子的獨處空間,可以有不同的設計,可以安置在不同的位置,但一定有一個共同特質:隱祕的,溫暖的,舒適的。

它可以是一頂帳篷,也可以是父母爲孩子收拾出來的一個小角落,只需要一塊軟軟的地毯,一個舒適的靠枕,一盞柔和的小燈,安置上孩子的書架,孩子的玩具箱,這個開闢出來的“一平米”世界,就會成爲孩子身心得到暫時休憩的最佳場所。

記得兒子兩三歲的時候,那個不過一平米的帳篷承載了他童年時期衆多的寧靜歡愉。每天,總有數次,兒子總會鑽進那個屬於他的空間,帶着他的寶貝玩具,有時候靜悄悄,有時候嘰嘰喳喳,這個小小的空間,藏着他的夢想和希望。

也自從有了這個帳篷,每逢我忙家務顧不過來的時候,孩子再不像之前那麼纏着我要“媽媽陪”。似乎找到了與世隔絕的奧祕一般,他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做着自己喜歡的事。

有時候,我也會受邀參觀他的“房子”,他帶着滿滿的自豪感向我解釋他的佈置。

有時候,孩子受委屈的時候,也會鑽進屬於他的房子,休息片刻,重新出來的時候,儼然又換了一種心情。

這個小小的空間,讓他打發了寂寞,也成爲他自我療愈的地方。

孩子雖然小,卻也一樣承受着屬於他們的壓力,當他們與成人相互牴觸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靜一靜,而那個專屬的空間,則可以讓他發泄完沒有發完的脾氣,擦乾淨沒有擦乾的眼淚,以及對着心愛的玩具訴說出不願意讓誰知道的心聲。

別忘了,孩子也是個體,他也需要個人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