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開學,又聞噩耗!杭州11歲男孩因爲不肯寫作業手機被砸,失去理智的他,選擇了從12樓跳下去。經過搶救,遺憾的是,沒能挽回生命。

生命戛然而止,留下痛不欲生的父母,消息令世人痛心不已。

又是手機惹的禍!

時代進步,手機改變了生活。然而與此同時,手機卻也徒增致命隱患,因爲手機,上演一幕又一幕人間悲劇。

01

我所在的一座小城,前兩年,因爲一個醫生的一條短信,引起了全國父母的震驚。

8月的一天,寧波婦兒醫院的唐醫生,值了一個夜班,就親眼見證了2個被手機而毀的孩子。即便是見多了生死的唐醫生,都不由唏噓感慨:

14歲的小孟,喜歡用手機玩遊戲,爸爸勸他不要玩,並責罵了他幾句,結果轉身走進廚房,右手拿起菜刀,就朝自己的左手腕砍了下去,連砍6刀,刀刀見骨!所幸,父親及時送孩子就醫,醫生忙了一個通宵,搶回了小孟的生命,萬幸!

10歲的小童,一早醒來想玩手機,姑姑擔心對眼睛不好,就制止了他玩手機。結果孩子一轉身,打開窗戶,直接從六樓跳了下去。小童在送往醫院的途中,雙側瞳孔散大,心率幾乎爲零。很不幸,醫生奮力搶救了1個多小時,孩子沒有醒過來。

這不是個案,還有更多觸目驚心的現實:

6月份,山西太原某中學15歲的學生小劉,因在課堂玩手機,被班主任老師發現後沒收。事後,老師告知家長,在外的父親跟兒子通了一個電話後,當晚10點,孩子在家跳樓身亡!深圳寶安的一位初中生,也因爲上課玩手機,老師告訴了家長,家長批評了幾句,一氣之下,跳樓身亡。……

據唐醫師介紹:這樣的案例,幾乎每個月他都能碰到一兩例!

看着報道中“家長批評了幾句”,我瞬間腦補一個畫面:孩子、手機、父母,一場權利的爭奪戰打響,戰爭無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哪有說的那麼平靜?

親子間的權力爭奪戰,幾乎從孩子第一次說“不”開始打響。爭奪的內容從“我不要睡覺”、“我不要喫飯”,逐漸升級到“我要玩具”、“我要玩遊戲”、“我要玩手機”。

與孩子鬥,十個家長九個輸。但這一次,家長贏了手機,卻輸了孩子!

這麼多年,孩子聽多了父母的恐嚇:“你不聽話,我就叫老虎來喫你!你不聽話,我就讓警察叔叔來抓你。”

孩子被唬住了,多年以後卻發現,那都是騙人的。孩子騙不了父母,爲了扳回對手機的控制權,他只能動真格:“不讓我玩手機我就去死!”

家長沒有被唬住,最終一隻手機,換了一條命,再後悔已來不及。

02

孩子爲什麼會對手機着迷?

我試着問了幾個身邊的爲人父母:“你們家的孩子,平時拿手機,都在玩什麼?”

結果我得到的都是清一色的回答:“還能幹什麼好事,不就是聊天打遊戲嘛!”

然而在孩子的聲音裏,我卻聽到了不同的答案。孩子愛玩手機,有不同動機。

融入羣體感:有些孩子因爲同學在玩某款APP,爲了讓自己能夠融入羣體,找到共同話題,因此他也研究這些APP,他害怕沒有話題被孤立。

尋求認同感:有些孩子現實生活中,很少受到關注,當他發現在網絡社交裏,能夠讓自己暢所欲言,並收穫別人的點贊關注,這種認同感,讓他沉迷無法自拔。

尋找征服感:有些孩子在遊戲中,一路打怪升級,所向披靡,這種因爲征服給他帶來快感,他享受被衆人仰視的感覺。

打發無聊時間:有些孩子沒有目標,學習有困難,在渾渾噩噩的狀態中,於是藉助手機打發自己的時間。

孩子是一個複雜的生物,我們明白在解決孩子成長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對症下藥。但是,家長如果連孩子爲什麼愛上手機都懶得去了解原因,不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直接一頓悶棍揍下去,如何疏導孩子的心理?孩子想不開,正常!悲劇頻發,經常!

03

“不讓我玩手機我就去死!”孩子怎會有如此極端的做法?是孩子覺得生命太廉價?

成癮心理學告訴我們:成癮症患者對外界刺激產生的大腦皮層活動和正常人的大腦皮層活動出現明顯差異。當他們的行爲不被滿足時,就會變現德焦慮、不安、敏感、暴躁、情緒激動、無法自控等不舒服感覺。

家長與孩子一宣戰,就等於把孩子推入了敵對的立場,傷害了親子關係,增強了孩子的敵對情緒,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處於弱勢的孩子,他的不被滿足感,以及不斷被激化的敵對情緒讓他在暴躁無法自控的情緒裏,最終選擇了他認爲最直接、最有效、最殘酷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最終,手機還在,人沒了。跳下樓的那一刻,孩子估計都還沒有想過跳下樓的結果會怎樣吧?

在成癮心理的背後,隱藏的往往是一團亂麻的生活。就像心理學家沃爾夫頓博士說的:潛在的無序和恐懼所激發的人們用壞習慣平復自己的慾望,纔是成癮的根源所在。

我們會發現,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玩手機的管控,是紛亂的,矛盾的,無章的。

有些家長認爲,孩子沒有上學之前,玩玩電子產品,沒什麼大不了。他們甚至會因爲自己的孩子年紀小,卻會玩感到沾沾自喜,覺得那是聰明孩子無師自通的表現。家長將其作爲炫耀資本,孩子聽了受用,覺得自己做的就是一件對的事兒。

有些家長很反覆,心情好的時候,大大方方允許孩子玩手機,一家三口,人手一機,其樂融融。心情差了,突然開始嚴格管束孩子。孩子很迷茫,不知是對是錯,戰戰兢兢瞅着父母臉色偷玩手機。

有些家長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玩,當他們發現給孩子一個手機,孩子就會不哭不鬧,自己就能解放出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於是手機成爲了孩子的伴。等到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家長突然對手機進行嚴格管控。孩子很鬧心,他無法接受父母截然不同的態度。

在這些孩子因爲不給玩手機而自殘的事件中,孩子心理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形成,而是長期的累積終於在這個節點爆發,聚沙成塔,轟然倒塌。

04

這樣的新聞報道,不免讓很多家長擔憂:我應不應該給孩子買手機?孩子多大才能夠用手機?我該如何管束孩子用手機的頻率?堵不如疏,以下幾點,或許能夠給到家長一些有效建議。

1、 愛滿足的孩子,纔不容易上癮

容易上癮的孩子是童年缺愛缺伴的孩子。心理學揭示,嬰幼兒時期,父母對孩子的愛,足夠影響他一生的人格。孩子需要從父母身上獲取足夠的安全感,纔會以開朗的姿態去迎接世界。童年早期,沉迷於電子產品世界裏的孩子,外部世界對他失去吸引力;內心滿足感的缺失,很容易讓孩子執迷電子產品,因爲這成了孩子的依賴。

2、自律的家長,才能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孩子的行爲不是被教導而成,而是被影響模仿而成。只有自律的家長,才能培養出自律的孩子。要培養一個不愛玩手機的孩子,首先家長要做到自己不沉迷手機,儘量減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的頻率,如果有要事處理,應該告訴孩子,這是在工作。等工作結束,家長應該立即收起手機。

3、 對孩子最有吸引力的事兒,是父母的陪伴

真正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如果在“玩具”與“陪你玩”兩者之間讓孩子選擇,父母對孩子的吸引力遠遠大於玩具。家長很忙,但一定要多抽時間來陪伴孩子,帶孩子走出家門,進行戶外運動,鍛鍊孩子的身體,讓孩子身心受益。

4、尊重孩子,從一個家庭公約開始

孩子是一個有思想的個體,一個受尊重的孩子才更具理性思維。不是不能讓孩子玩手機,而是要讓孩子知道有原則地玩手機。那就不妨跟孩子一起坐下來,平等溝通,彼此擬定一個家庭公約,約定好玩手機的時間和禁忌。孩子是最好的守諾者,他自己答應下來的事兒,多半都會很好地去執行,哪怕中途有反悔,只要父母一個提醒,他就能欣然接受而改之。

《小王子》裏說:“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只是我們忘記了!”

爲人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困難的職業,可惜從來沒有誰要求我們必須經過培訓才能上崗。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勢必會經歷風風雨雨:美好的,快樂了,痛苦的、悲傷的。

如何去承載生命的種種,借用用狐狸的一句真語:“只有用心才能看到本質,最重要的東西眼睛是無法看到的。

用心,愛孩子,你就是最好的父母!

#11歲男孩手機被砸後墜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