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自唐代創立之後在中國延續了一千五百多年,作爲其選拔制度爲優秀的“狀元”,自然是天之驕子,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是形容科舉狀元所帶來的的巨大收益。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代詩人孟郊登科及第之後,創作了這一首名句來抒發他科舉考試入榜之後的喜悅。的確,科舉入榜,不僅僅是帶來榮譽,更重要的是自身與家族命運的改變。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狀元及其家族都能夠因此興盛。清代道光皇帝欽點的武狀元牛風山後裔就過得相當悲慘。他的後人牛師靜一直堅守在明月坡上建立的狀元府,至今水電未通,以乞討爲生。他的後代爲何淪落如此呢?

在明月坡上乞討的狀元后裔

在河南古成皋縣的明月坡村,有一個著名的乞丐牛師靜。他的祖上是清代道光皇帝欽點的武狀元牛風山。在現在虎牢關西的南屯村飲馬溝裏,還有一副牛風山的壁畫。

牛師靜居住的地方是他們祖先所建設的狀元府。牛鳳山被欽點爲武狀元之後,一時間風光無限、村裏破舊的老房子很顯然已經不符合他的身份。

村裏一齊出力給牛風山修建了一座府邸,這邊是後來的狀元府,它依山而建,有四十一個孔洞,三十多個房間,是當時鳳月坡最大的房子。

聽這村裏的人講,牛師靜今年七十歲,膝下沒有兒女,獨自居住在深山裏的狀元府。那裏沒有通水電,以乞討爲生。

雖然說是乞討,但牛師靜卻從不主動向人要錢,把政府發的補助金給了村裏需要救助的人,自己一個人從不花錢,到那裏有一口飯喫就行。

村裏的人對牛師靜的爲人評價很高,他爲人友善,對別人總是笑臉相迎,和村裏人的關係很好。每逢佳節村裏的人們開葷慶祝時,都不會忘記這個獨自在狀元府生活的寂寞老人,將自己的一部分飯菜和不用的被褥送與他。

牛師靜家族的興始

牛師靜的祖先曾經出現過兩位進士及第的顯赫人物,其中牛師靜的先祖牛風山曾考取道光十三年一甲第一名,中狀元,後來一路攀升,官至總兵。

歷史上記載牛風山爲人隨和,中狀元返鄉之後從不騎馬,見到街坊四鄰笑臉相迎,先到長輩也是磕頭問好,非常的謙虛,在當地深得民心。

明月坡牛氏家族在牛風山之前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牛風山是讓牛氏家族興盛起來的第一人。進士及第後,他在虎牢關中帶領當地的民衆一起對抗捻軍,並出資重新翻修虎牢關,得到朝廷的讚賞,封爲武功將軍。

後又調任至甘肅任涼州中營遊擊、追加副將軍。因訓練部隊,護邊有功,晉升爲總兵,爲四世一品封贈。

其大兒子牛思瑄也在書法界享有極高的地位,他在楷書書法方面造詣極深,其文章更是得到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賞識。他曾經爲康百萬家裏獻牌匾,後來這一塊牌匾也被稱之爲“中華四大牌匾之一”。進士及第之後,進入翰林院工作。

牛風山父子一文一武,享譽當時的文武兩屆,一時間風光無限,成爲當時名極一時的大家族。

牛師靜家族的沒落

時光流轉,盛極而衰。腐敗的清王朝在歷史的洪流中被人們推翻。新的時代已經來臨,延續一千五百多年的科舉考試製度也在1905年被廢除。隨着時間的流逝,牛氏家族也不復當年的輝煌,一步步走向了衰落。

曾經富麗堂皇,賓客源源不斷的狀元府邸,如今已然是人去樓空,殘垣斷壁遍佈其中,一片蕭條。諾大的府邸,只有師靜一人獨自居住在其中,這裏無水無電,便以乞討爲生。

事實上,牛師靜身上還是繼承了牛氏家族的文學氣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曾經考取了大學生自身還寫了一手好字,也算一個知識分子。他的精神好像受到過巨大的打擊,因此纔會上街乞討,淪爲乞丐。但具體什麼原因,卻也是不得而知。

已經七十多歲的牛師靜至今沒有結婚,膝下無兒無女,孤獨寂寞。他穿着自己縫製的衣服,揹着破舊的行囊,一年四季以乞討爲生。有時候爲了能喫上一頓飯,要來回走上四十多公里,而且他只乞討喫的,從不跟人要錢財。

牛師靜還有幾個兄弟,之前他們一起居住在狀元府邸。只不過在時間的摧殘下他的兄弟相繼去世。在金錢方面,牛師靜看的一直很淡薄。他沒有接受政府的補助,將救助金留給了真正需要的人。而他自己則很知足,能有饅頭填飽肚子就心滿意足了。

牛氏家族的具體歷史已經無從考證,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牛氏家族昔日的輝煌早已不復存在。新中國成立後,許多牛風山的後人都搬離了風月坡,去尋找更好的未來,也有像牛師靜這樣固執的老人,慢慢的成爲時代變遷的棄子。

小結:

牛師靜的遭遇,無疑是時代變遷的縮影。不管曾經如何顯赫,終究敵不過時間的威力。縱觀老人的一生,不禁讓人感嘆世事的變遷。以前總是說人生坎坷,然而當真正的仔細品味起來卻又無比的苦澀。中華上下五千年,有多少名揚海內的顯赫家族,而如今卻又剩的多少呢?

牛師靜固然無法改變這一境遇,他所能做的只是堅守這片土地、以及牛氏家族最後的回憶。而牛師靜也因此獲得了心靈上的寧靜,這樣遠離塵世喧譁的世外生活也不禁讓人心神嚮往。

曾經牛氏家族的輝煌,此刻付之於人們的茶餘閒談之中,成爲人們口口相傳的傳奇落幕,也算是另一種的永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