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維權小張”的顏值,其實是公共討論的“本質”

通過類似“小張維權上熱搜”的案例,人們也該認識到:網絡輿論遠遠不能成爲一個終極裁判,它不可能承載過多的功能。這個社會的有序運轉,仍然有賴於良知、法律、價值觀等等埋於表層之下的支撐物。

近日,“小張被浴室玻璃門割傷手維權”的新聞意外衝上了熱搜。小張是寧波市的一名普通市民,但因爲有一張帥氣的臉龐,他維權的事很快在網絡上引起了關注。於是,全網都在幫小張維權,甚至有網友留言,“看到小張的第一眼就認爲一定是物業有錯”“小張這麼帥,怎麼可以讓他受傷!”

小張維權這事兒其實屬於常見的社會新聞,起因是小張的浴室玻璃碎了,他的手被割傷,於是他向租住的公寓進行索賠。常理來說,這種類型的新聞,別說熱搜,在常規的新聞平臺刷好幾屏都未必能找到。可就是因爲當事人太帥,於是成了一個網絡熱點,上了熱搜,進了首屏,引來衆說紛紜的評論。

這當然是一場網絡狂歡。在一則新聞中,網友的關注點跑偏,從一本正經的嚴肅中,解構出了無厘頭元素並進而形成網絡熱點,這已不是一次兩次了。之前的“髮際線小吳”也是如此。明明是個嚴肅的社會新聞,結果變成了娛樂新聞,至於新聞背後原本被寄予的“普法”“教化”等意義,反而淹沒不見了。

無厘頭的解構,也讓不少人覺得原本的議題設置失焦了,是個令人無奈的輿論現象。不過,也犯不着痛心疾首,不關注所謂“重點”,從個體到集體都是常見現象。就好像在嚴肅的會議上,突然發現發言者假髮未戴、牙裏有菜,這必然會成爲整場會議的“亮點”,讓人印象深刻。這種注意力轉移不過是人的本性使然,人們天然容易關注與預期不符的事物。試想,小張如果出現在選秀節目裏,他還會受到全網關注嗎?恐怕不會,因爲在選秀節目裏,人們的預期就是“顏值”,而不是“社會新聞”。

這樣一場“狂歡”,倒也不是無意義的,至少揭示了所謂社會輿論的一些本質特點:它未必是理性的,相反很大程度是情緒性的。就像不少網友留言“我看一眼小張就知道是物業的錯”,這種留言明顯是調侃的,即便小張佔理,這種網絡聲援顯然也不具說服力。但這種言論,大量充斥於網絡空間,也在某種程度上展示了所謂網絡公議的另一面:感性,無邏輯。

很多時候,人們對網絡輿論是敬畏的,認爲它代表着公共言論,是經過思辨與沉澱的。其實無數的案例已經提示了,網絡輿論和個人的心情是一樣的,它遠遠不是完美的,相反是捉摸不定、有時甚至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人們期待着網絡輿論變得更好,但由於龐大的基數,這個輿論場很可能不受控制,常會出現令人不適甚至與預期完全相反的一面。

即便如此,人們在嚴肅新聞裏提煉喜劇元素的權利,也不妨被尊重。畢竟,網友本身就具備製造狂歡的能力。只不過,通過類似“小張維權上熱搜”的案例,人們也該認識到:網絡輿論遠遠不能成爲一個終極裁判,它不可能承載過多的功能。這個社會的有序運轉,仍然有賴於良知、法律、價值觀等等埋於表層之下的支撐物。就像小張維權成功與否,起到決定意義的,是且只能是法律。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易之

責任編輯:鄭亞鵬 SN23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