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不管是在武俠小說中,還是現實社會中,都是一個充滿神祕色彩的地方,王重陽在這裏得道,楊過與小龍女在這裏相守。那麼終南山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其實還真有。從古至今,都有不少人在終南山隱世修煉,期望悟得大道,看破佛法,王芝霞就是其中之一,被稱爲終南山第一女隱士的她,在85歲高齡這一年連續打坐108天,終於如願以償和佛祖交流

一、佛緣深厚

王芝霞出生在陝西的一個小村莊裏,她從小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佛緣。別的孩子在那個年紀不是吵着要喫糖就是吵着要看戲,而她不同,她對那些小孩子的把戲完全不感興趣,唯獨喜歡看佛經。

孩子都愛鬧脾氣,當王芝霞鬧脾氣時,父母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將她帶到寺廟裏就可以了。只要她置身於香火鼎盛的廟宇中,小芝霞就會立馬變得乖乖的,不吵不鬧,甚至認真聽起佛經

對於其中緣由,王芝霞的父母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家裏並沒有這方面的基因,也沒有任何人癡迷佛教,只能歸根於小女孩自身的佛緣。佛家講究因緣際會,因果循環,也許王芝霞的某一世就是個一心向道的小比丘尼也說不準

漸漸長大後,王芝霞的佛學“慧根”就更加凸顯了。別的學生愛看小說,而她偏偏特立獨行,抱起佛經就不撒手,什麼《金剛經》、《地藏經》讀的津津有味

二、拋棄世俗 一心向道

小時候信仰佛教可以當作一種興趣,但長大成人後有了柴米油鹽的煩惱,再這麼迷戀佛家可不行了。對於王芝霞這個愛好,家人們並不贊同,他們認爲還是要踏實工作,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並不可靠

最初王芝霞也妥協過,她試着放下自己的信仰,像家人們建議的那樣,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可嘗試了一段日子,她覺得沒有了佛法陪伴,自己的生命索然無味

她發現還是隻有寺廟才能讓她感覺到救贖,於是她不再猶豫,堅定地走進了寺裏,剪去了三千煩惱絲,從此長伴青燈。

那時候,她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與家庭。決定出家的那一天,她最後看了一眼孩子,給了孩子一個慈愛的親吻,在孩子的挽留聲中離開了家鄉。

無法想象她下的這個決定有多麼的艱難!一邊是骨肉相連的親情,一邊是心心念唸的信仰。

也許在她大徹大悟,下決心出家的那一刻,王芝霞心裏對芸芸衆生的大愛終究打敗了她心裏的小情小愛吧!雖然她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但她會學着做一個合格的師太。

在寺廟的日子裏,她常做的事情就是念經祈禱,爲她的孩子祈禱,爲她的親人祈禱,祈禱他們能平安幸福,健康快樂

家人們看到了她的決心,也知道根本攔不住了,也就由她去了。從此,她在研究佛學這條道路上再也沒有什麼牽掛了。爲了更好的修行,她挑選了一處靜謐的修行場所——充滿天地靈氣的終南

三、堅持修行 夢想成真

爲啥選擇終南山這個地方呢?其實是有講究的。佛家崇尚超脫紅塵,想要悟道,就必須遠離世俗的紛爭,尋一個安靜的地方。終南山環境幽美,是絕佳的修行場所。

經過她的努力,三聖殿建起來了,她還給自己取了一個法號“慈善師太”,鞭策自己多做好事,幫人於水火

她在終南山一呆就是40年,雖然日子辛苦,但她的內心卻感到十分的富足。每天與佛祖相伴,念念佛語,抄抄佛經,日子充實而忙碌

王芝霞被稱爲“終南山第一女隱士”,不僅僅是因爲她的堅持,更是因爲她能喫苦。在人跡罕至的終南山,物資算不上豐富,一日三餐也要她自己捯飭。這樣的條件下,自然喫不上什麼好齋飯。

除了飲食清苦以外,王芝霞住的也很簡陋,她就住在三聖殿旁邊的一間小茅屋裏,雖然用塑料布蓋了又蓋,但是仍然抵擋不出風雨。每當下大雨的時候,茅草屋就開始漏雨,又溼又冷,這時候她唯有用唸經來驅除心中的寒意。

在她看來,身體和物質上的貧苦都算不上苦,只有精神富有了纔是真正的歡愉。也許正是這種信念,讓她能夠在85歲高齡之際仍然能堅持打坐108天。

也許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爲什麼王芝霞願意放着親人朋友在身邊、衣食無憂的生活不要,偏偏去過苦行僧的生活,但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許她自己覺得快樂呢!

小結

其實像王芝霞這種名士,明明可以選擇更好的生活,在現實中就不乏許多借着名譽瘋狂斂財的人,像那些所謂的氣功大師,純屬打着學術的名號騙錢。

而她成名很早,“王慈善”的名號傳遍天下,卻甘願幾十年如一日誦經唸佛、鑽研佛理。也許正是她的堅持,才讓她在佛法上有所成就,普度衆生。

其次,她平常也過得十分清苦,只求有瓦遮枝頭、有食物果腹就行。真正的得道之人可能就是像王芝霞這樣的吧,心若止水,堅定修行

另外,她十分容易滿足,不追求生活品質,只要有地方落腳,能解決溫飽就行。這種生活能夠堅持幾十年,毅力可見一斑

最後,她還很通透,小小年紀就與佛祖結下了良緣對人生也有諸多感悟。在她看來,父母、親子雖然很重要,但悟道也很重要。

她並沒有離開親人們的身邊,而是換了另一種方式陪在他們左右,在寺裏她總是默默地爲他們祈福誦經。就連行善事時,也是想着爲親人們積福報。

每一聲木魚,毎一盞神燈,每一張佛經,都凝聚着她對家人朋友們的思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