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文化程度不高,但聰明好學善於思考。更重要的是野心勃勃,心裏有火。

文化這玩意兒其實很難說的,不見得你識字多就有文化,長了某種鬍子就是魯迅。

比如王平,他在蜀漢後期,那絕對是出類拔萃的名將。軍事不必多說,文史經略也基本拿得出手。

但是他認識的字,其實不超過十個,要寫,那是一個不會。他辦文案,都是別人寫,他口述而已。

那麼他的文化知識和韜略從何而來?

一則來自軍旅經歷,實踐思考,一則來自聽書學習。

他聽書,當然不是靠“得到”或“喜馬拉雅”,而是請了有學問的人專門來給他讀。凡是他覺得有用的,需要學的,就一律照辦。

而且他這個人,一旦聽了,就能知曉大義,與誰討論,都不失主旨。

讀書,其實不但需要勤奮,也需要天賦,這事有時候是很氣人的。就像給他讀書的那些人,必須很有文化對吧?但他們讀的是死書,到了只能來給他這個文盲做語音機器。

慈禧太后其實也是這樣一個人。你若看她早期的諭旨,不但筆法稚嫩,錯字極多,也文理不通。但是這以後,她就越來越好了。

尤其是,她後來居然能夠眼睛穿透奏摺,對軍國大事無不應付自如。

要知道,清國大臣們的那些奏摺,幾乎條條都如天書,那字面之下,十面埋伏、三十六計、皮裏陽秋,通通都有。

那麼具體點說,她的學問能力又是怎麼來的?

首先靠學靠練靠思考。

她從小就心氣高,能做事,進了宮後,可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整個心思都在攫取權力之上。偏偏老天爺對她又青眼有加,竟忽一招手,就把咸豐帝抓走了——這才叫功夫不負有心人呢!

宮廷政治本就錯綜複雜,就連太監宮女們也個個修煉成精,如此一來,又整天與王公大臣們操練的慈禧,當然就越來越成熟豐滿了。

但是慈禧如果僅僅如此,那就只能算是個人天分和本能經驗的成就。

(年輕慈禧)

古人爲何總愛旁徵博引講典故?那無非是因爲朝代在變,而人不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經驗,以前早都有了。

總而言之,他們那讀史可以明鑑、明智、明志,知古可以鑑今、知未來、明得失等等,基本是爲超出本能體驗,有效避坑的意思。

所以慈禧要想當政,要想在遍地荊棘裏行走,書自然也要讀的。自己讀之外,還要請人講解,或者也像王平那樣去聽。

只是這種事要看個人悟性,心思所在,所以慈禧就是看戲聽評書,也往往與一般人所得不同。

清宮內很早就養了十幾個說書的老太監,原本只是爲慈寧宮的太妃們解悶而已,但是後來,他們就基本被慈禧包場了。即便去頤和園,也要帶上幾個。

清宮晚膳一般開得很早,晚膳之後還有宵夜,那時候就是慈禧聽書的時候。

但是據陪了慈禧八年之久的貼身宮女榮兒說,那期間與其說是聽書,倒不如說是聽老太后評書。因爲她經常聽着聽着,就評論起來。

比如她聽前漢,會說呂后糊塗。爲什麼糊塗?因爲大將們都是劉邦的人,你封那麼多姓呂的爲王有什麼用處。

呂后與武則天並稱“呂武”,她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政的皇太后,那無疑是慈禧的先驅與榜樣。

但是呂后當權之後,雖然頗有政績,卻需要大肆殺戮才能穩定,而且她死後,呂氏家族很快就被劉氏皇族掃蕩乾淨。

慈禧真正說來,於國家強盛發展毫無建樹,但對於傳統政治、權謀權術卻相當嫺熟,不然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包括恭親王這些人也不會對她服服帖帖。慈禧的厲害人人知道,他們也都嘗過她的鐵腕。

所以既有悟性,又執行力超強的慈禧,在呂后這裏得到的教訓就是:光緒年齡到了,要親政,要實行變法,她都答應,但是二品大員以上的任免,卻還是必須得請了懿旨纔行。

那當然就是所有的高級官員,必須姓葉赫那拉。而她這一手,當然也非常有用。她實際就是靠這種掌控,於一夜之間,廢了變法,囚了光緒的。

呂后教訓如此之大,那麼她走之前,當然也要先送走光緒,安排好新的繼承人。

比如她聽隋唐,聽程咬金,也要評論。

九鴉小時候聽程咬金,不過光記得“劈腦門、扎眼仁、剔排骨、砍肉垂”,和那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而已,長大了也基本沒什麼長進,但人家慈禧老佛爺不是。

她會說,程咬金我喜歡,特別喜歡。爲什麼呢?因爲他忠心耿耿,遇到大事不糊塗。

真實的程咬金當然忠勇果敢,頗有見識。他一旦看出王世充狹隘淺薄愛猜忌,立馬就拱拱手,找個機會棄暗投明了。

這以後投靠李世民,再無二心,殺李建成,他也有份。他許多年來鞍前馬後,戰功累累,凌煙閣裏必須有他的牌位。

慈禧太后是什麼人?她要的當然是又能做事,又對她忠心耿耿,不糊塗的人。眼中只有一個李世民,除此之外,遇佛殺佛,遇鬼殺鬼的程咬金,那本身就代表不糊塗的最高境界。而且慈禧也是手段高超,見識過人的。

安德海曾是她最寵信的人對吧?他還是奉慈禧之命出來作威作福的對吧?但是丁寶楨卻先斬後奏,直接滅了。

這事大家都曾爲丁寶楨捏把大汗,然而誰知道,慈禧卻不但沒有怪罪,還從此加以重用。丁寶楨是大清有名的幹才,這樣一來,自然也就成了慈禧的人。

說起這一點,光緒可就差得遠了。

安德海之後,慈禧最信任寵愛的太監是李蓮英,有一次,李蓮英因爲四個養子捐了郎中之後,只能分別在戶、兵、刑、工四部候補,於是就去央求慈禧,希望能儘快補個實職,慈禧很痛快地答應了。

但是慈禧等聽到刑部尚書葛寶華說:“補缺當遵守部例,臣不敢自專。”也就算了。專制時代的帝王們其實也是有限制的,他們稍有點腦子的,都知道輕重,有些規矩就是他們也不敢輕易破壞。諫臣能起到一定作用,正是這個緣故。

而光緒,在珍妃收了四萬金的賄賂來求他時,竟立刻就把一個胸無點墨的草包魯伯陽,任命爲上海道。只不過此事的內幕被兩江總督劉坤一獲知,不到一個月,就把魯伯陽彈劾掉了。

上海道,全名“分巡蘇松太常等地兵備道”,即正四品的上海道臺,地位相當重要。而且上海道任滿之後,一般都會升任正三品的按察使或從二品的布政使,甚至巡撫,想想這是多大的事!

當然慈禧用人,也不少黑幕,但是她所用的曾李左丁等等,都遠非康有爲那些人可比。行動代替不了思想,思想也代替不了行動,她至少要符合她權力的需要。

同時,光緒也不如慈禧狠辣。

慈禧也評過劉邦,說他是真英雄,硬漢子,尤其欣賞。而這原因,竟在劉邦的一個著名故事:

劉邦被項羽打敗,一路奔跑,他嫌車跑得太慢,竟把親閨女推了下去。這種事隨從們當然不能同意,但劉邦等隨從把那孩子抱上來後,竟又推了下去。

一個人需要什麼,就能看到什麼,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能看到什麼,所以慈禧對臣下,看到的就是忠心、能幹,對自己,看到的就是劉邦式的堅硬狠辣,不計犧牲。

換言之,即一切都爲我謀。

但是這好像也是古代梟雄們奉行的統一法則,區別只在誰能夠玩得徹底而已。

所以這事竟有點不大敢往深裏想了。

你想,如果這世上有一種人,會像巴贊《毒蛇在握》裏的那個少年一樣說:“我存在,我活着,我攻擊,我破壞……我就是那個握着一條毒蛇往前走的人。”這嚇不嚇人?

如果這個人,還能夠有“壞學”研究專家馬基維利說的那種手腕:“要壞的話,那就一次壞到底,讓對方比較沒時間領略,也殺傷力較小;要好的話,最好慢慢來,以便人們細細領略其中味。”這嚇不嚇人?

而你如果是整天與這樣的人打交道,這嚇不嚇人?

可是中國歷史上,這種成功文化到處潛伏,這等狠辣角色到處都有,令世人着迷的《三國》,不過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頁而已!

這麼說,得此文化真髓的慈禧,活該統治大清數十年。

文 | 九鴉

圖 | 網絡

(圖片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