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裏,最不缺的就是上戰場殺敵,報效國家的英雄人物。他們熱愛祖國,魂歸戰場,甚至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邊疆。作爲將士,他們不得不拋棄兒女情長,用自己的鐵血捍衛着國家領土。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便是這樣一位抗清名將閻應元。

閻應元,字皕(bì)亨,直隸通州人,南明時期著名抗清英雄。崇禎十四年,剛剛赴任江陰典史(知縣下面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屬於“未入流”的無品階小官)的閻應元便初露鋒芒,將海寇顧三麻子等人打的心驚膽戰不敢再犯。由於他擔任地方官時平定鹽盜,安撫百姓,所以深受當地老百姓的讚揚與愛戴,至今在江陰地區的祠堂裏,還有他的畫像供後人瞻仰。

1645年夏,大清鐵蹄大肆南下,江陰不得已而降清。但由於大清頒佈號稱“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剃髮令”太過苛嚴,迅速激起了民衆的激憤。陰曆六月二十八日,江陰人民紛紛請願,希望能夠保留髮式,但清朝委任的江陰知縣方亨爲此破口大罵,認爲他們簡直是不要命了。衆人也趁機反諷道:“你身爲大明進士,頭戴紗帽,身穿圓領,來做韃靼知縣,不知道羞恥嗎?”方亨羞愧不已,只得暫停所議。

指揮民衆,守土一方,身爲小小江陰典吏的閻應元本不用擔當如此重任,但他處處爲百姓着想,城中糧食短缺,他每日定期放糧,救助了許多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老百姓,所以最終被擁戴爲江陰守將之一。爲了朝廷爲了國家,他覺得自己有責任走在最前面,帶領全城百姓捍衛城池,誓死要和二十四萬清軍進行殊死一戰,絕不後退一步。

從閏六月初一清晨到八月二十一日,閻應元率領六萬義民,最終卻困守孤城長達八十一日,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城破之日,閻應元坐於東城敵樓之上,要了一支筆,在城門上寫下絕命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然後慷慨跳河自盡。

此時,負責攻城的原南明將領劉良佐(已降清)剛好遣兵來擒,又將閻應元將從水中撈出救起。看到自己被救活,閻應元后來只說了一句話:“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殺我!”不久便自殺於獄中。面對清朝貝勒,他至死都不曾彎下膝蓋,在民族大義面前,他早已看透了生死。

此次 江陰之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閻應元竟然在小小的江陰城堅守了將近3個月。能夠堅持這麼久已經實屬不易,而且在守城的過程中,他還給清軍帶來了極爲慘重的死傷。根據相關統計,其戰績甚至 超過了後來的南明戰神 ——曾經“兩 蹶 名王,震動天下”李定國。

閻應元犧牲之後,多鐸便下令屠城。剎那之間,江陰城內腥風血雨,但城中百姓面對死亡並沒有向清軍低頭——男人們一個個戰鬥到最後一刻,女人們則紛紛自盡而亡。短短几十天,城中的十七萬人全部遭到清兵的屠殺,老弱婦孺無一倖免,所到之處都是橫七豎八的屍體。這段時期,清軍還陸續犯下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罄竹難書的惡行。

清朝統一全國後,像閻應元這樣忠勇的南明將領們一度引起了清朝統治者的關注。在江陰之戰過後的一百三十一年裏,乾隆皇帝給抗清三將——閻應元、馮厚敦、陳明遇(史稱“抗清三公”)分別賜予諡號,對他們的在民族大義面前捨生取義的壯舉予以肯定。

法國詩人波特萊爾曾說“英雄就是對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終,心無旁騖的人”。閻應元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或許現在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墓地在哪裏,也不知道他去世的時候年齡有多大,畢竟他當時只是一個不入流的“九品芝麻官”,但他的抗清事蹟在南明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個時代終將會結束,但精神傳遞纔剛開始,閻應元等抗清名將的英雄事蹟和不屈精神將永遠值得我們傳頌。

參考資料:清·許重熙《江陰城守後紀》、《明史》、《明末忠烈紀實》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