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愛情片太多,拍的好的太少。這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愛情傳記電影《莫娣》,口碑上乘,給人娓娓道來的親切感,也有讓人感動落淚的力量。

衝着“最美愛情”觀影,卻在其中看到了美麗人生

故事改編自加拿大民間藝術家莫娣·劉易斯與丈夫埃弗雷特·劉易斯的真實經歷。影片中女主角莫娣因爲患有先天性類風溼關節炎,行動不便的她走路姿勢有些怪異,由於種種遭遇,她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是累贅,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她到一位脾氣直爆的漁夫埃弗雷特的家中應聘女傭,兩個人由相識相知到漸漸互生愛意,最後相伴度過一生。

他們夫妻倆一輩子都住在那棟簡陋小屋中,但他們的故事卻傳遍了加拿大和美國。

正如片名《莫娣》一樣,影片故事內容極其簡單,卻又非常溫情細膩。影片取景於加拿大的一個鄉下小鎮,只有幾個簡單的場景,連演員都格外的少,而主人公動人而勵志的愛情故事卻像一壺清酒,愈久彌香,就像女主畫作與電影海報相結合的唯美意境,帶給人深深的吸引。

整部影片看下來,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牽動着觀影者的心絃,近兩個小時的片子,卻並不覺得冗長。

萬物皆有裂縫,陽光才得以進入

可以說,莫娣在父母死後的人生底色幾乎是灰色的,顯然她抓了一副命運的爛牌——身體殘疾、寄人籬下、還有一個唯利是圖的哥哥,沒有人愛、沒有工作、沒有屬於自己的家。擁有這樣的人生,會否就此自怨自艾、沉淪墮落?電影主人公莫娣或許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電影開篇,莫娣在姨媽家過着類似被軟禁起來的生活,稍顯生冷的色調襯托出莫娣壓抑的心理,越發激起觀衆低落的心情。

由於身體和精神同時被管束,莫娣非常渴望獨立,哪怕是一個月十美分這樣低廉的報酬,對她來說也有不同的意味。

所以,她滿腹憧憬地拖着行動不便的腿,一瘸一拐地走了幾公里路來到了漁夫埃弗雷特的家務工,以期走向新生活、走向自由。

在埃弗雷特家裏幫傭的日子同樣不不如意,莫娣排在這個家裏比狗後、比雞也後的位置。

小鎮居民議論紛紛,莫娣當埃弗雷特的情奴。

連姑媽也對莫娣說,你讓我感到噁心!

儘管如此,莫娣對這些流言蜚語顯得並不在意,她仍享受着、追求着自主的生活。

就連與主人埃弗雷特的相處,她也以平等的姿態處之,即使埃弗雷特總是強調自己是主人,甚至還會爲此動手。

面對這樣的遭遇,莫娣仍然沒有退縮,她回到房間,用手指作畫筆沾上油漆,在牆上畫起花草來,沉浸在靜謐的繪畫世界之中,所有的悲傷似乎都離她而去。

浮生三千既夙定,畫意萬載皆是情

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給你打開一扇窗。儘管生活不盡如人意,莫娣始終保有對生活最大的熱枕。

影片在多處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比如,莫娣在酒吧的角落裏享受着一個人的歡愉,和其他人在酒吧的肆意放縱對比,以及在細節處展現莫娣困頓悲慘的生活現狀和她筆下鮮明歡快的畫對比,突出了莫娣對自由的強烈嚮往和超高的藝術天分,及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堅持作畫的可貴精神。

電影裏有兩種風景,一種是門外的新斯科舍廣漠風景,還有一種是莫娣筆下的風景。

一望無際的草原、浩瀚的天空、溫馨的小屋,荒野深處的家的港灣、詩意的生活爲莫娣帶來靈動的創作空間。由於腿腳不方便,莫娣只能靠作畫來記錄自己從小窗戶裏觀察到的世界,心裏的詩歌和遠方都通過她的筆傾瀉出來,而畫作正是她內心世界的外在展示。

在電影情節中,莫娣作畫這一藝術情節貫穿影片始終。

在被埃弗雷特罵的時候,莫娣偷偷在冷清空壁上畫着。在和埃弗雷特談到工資時,莫娣對薪水的唯一要求也就是夠買顏料。無論生活發生了什麼,莫娣的解憂方法便是畫畫。在她的畫裏,現實世界的紛繁複雜並不存在,有的只是線條和色彩交互組合來呈現的美麗畫面,一切都排列得那樣生機盎然、井然有序。

在她的世界,生活可以變得如此簡單,簡單到她甚至眼前有一窗足矣。

舒暢悠揚的配樂,與女主坎坷崎嶇的遭遇形成鮮明的反差。緩慢的音樂伴着平靜的敘述,沒有密集的臺詞、刻意的渲染,帶給人的觸動卻是由衷的。畫筆落下,音樂響起,跟隨柔和的鏡頭帶領我們融入莫娣質樸明媚的畫作當中,世界在莫娣的筆下顯得更加靈動,萬物明朗,充滿了美意:花樹下藏着三隻黑貓,天空和草地以最純粹的顏色相接,鹿飲泉水、小雞覓食、小狗奔跑、荒草飄搖,激烈衝突着的哀傷與明媚、安靜與熱鬧、清澈與絢麗,充滿着孩子氣的童真和詩人的浪漫。所有這一切,都令人無法移開目光,在她極致的墨色裏聆聽她的心靈之語。

她因熱愛而繪畫,也畫她熱愛着的一切。生活黯淡無光,但莫娣的畫卻永遠陽光明媚、鮮明絢麗。她從沒想過自己的畫還會被人欣賞、購買和收藏。在繪畫的世界裏,她治癒了生活的痛苦,找到了全新的自己,也軟化了堅硬的埃弗雷特,並改變和溫暖了他們的人生。

儘管這是一部傳記片,可是敘事的跌宕起伏與情感的蟄伏和爆發力卻令人無比驚豔。

莫娣用一隻畫筆點綴着色彩斑斕的小屋,用一顆真心得到了她夢寐以求的幸福。她最大的幸運不是繪畫天賦,而是有一個永遠守護她的愛人,一個像她一樣真誠而可愛的愛人。

當莫娣的畫作大受歡迎之際,她的畫始終只賣五美元一張。

面對總統寫信求畫的難得的“虛名”,莫娣表示除非他把錢一併寄來,否則什麼也不會給他。

莫娣和埃弗雷特爲人不諂媚、不虛僞、簡單又純粹,這兩個被主流社會排斥的“怪人”彼此心靈契合,從此攜手一生,互相溫暖、相互成就。

電影中,不乏感人的對話,光讀文字就能感受到那股穿透屏幕的篤定與真心,原本性格暴躁、外表兇惡的男人也可以爲愛變得柔情與細膩,觸碰到觀衆心底最深的柔軟。

整個電影節奏舒緩,卻將主人公淳樸、純真的愛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現得淋漓盡致。導演艾斯林•沃什摒棄了花裏胡哨的拍攝技巧,把重點放在了對兩位主人公的心理刻畫上。莎莉•霍金斯與伊桑•霍克更是爲觀衆奉上了神級表演,沒有過猶不及的爆發,而是精準把握人物當下的心境和情感。

攝影機緩緩展現他們生活的世界,電影首與尾的聯結、場景中的所有細節、繪畫中的各種元素皆是這位女性導演電影中女性視角的細膩體現。

縱觀整片,沒有任何多餘的部分,剪輯流暢自然,沒有冗雜的故事情節,平淡中迴盪着溫馨。剛剛好的感動,剛剛好的熱淚,甚至看完最後一個字、音樂正好停,一切都剛剛好,“剛剛好”就是這部影片最舒服迷人的力量。

當然,影片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一部講述民間藝術家的傳記片,主人公莫娣命運坎坷、其內心堅韌樂觀的力量足以撐起一部耐人回味的名人傳記電影,但整部影片的表現手法很剋制,並不大力渲染苦難,沒有利用戲劇衝突的解決推進情節發展,稍顯沉悶的敘事方式對於依靠外在戲劇性來滿足感官刺激的觀衆來說就顯得不夠精彩。

作爲愛情片來講,把重點放在莫娣和埃弗雷特的關係上,純粹用愛來解釋他們之間的關係的這個角度又顯得格局不夠大,莫娣與她的丈夫並不存在那種傳統意義上的“愛情”,因此也顯得不夠有說服力。

儘管略有不足,但是《莫娣》確實是一部動人的藝術片,沒有聲勢浩大的波折,沒有撕心裂肺的愛恨情仇,卻有着細膩如絲的溫熱力量及愛的感動。

影片裏姨媽對莫娣說:我們家只有你最後過得幸福。

莫娣,一個有着關節炎的跛腳女人,一個曾被家人當成累贅的人,卻最終成爲了家族裏唯一一個收穫幸福的人。這一切不是因爲她足夠幸運,而是因爲她真正懂得生活,接納自己,善待他人,善於在生活的細微處發現點滴的美好。

影片結尾,莫娣因病去世,埃弗雷特說,我以前居然會覺得你不完美。莫娣曾經用短暫的一生打開了埃弗雷特冰冷的鐵門,而現在,那把打開鐵門的鑰匙已然失去,埃弗雷特一個人是如此的孤獨。

從此無心向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影片對我啓示最大的,不是繪畫對莫娣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整個過程,而是伴隨着莫娣追求獨立的覺醒,她與埃弗雷特情感連接的加深是如何發生的。

畫畫對莫娣的意義,並非只是找到了能使自己內心充盈的興趣愛好、能得到一定的經濟回報,而是尋到了全新的個人價值、緩解了生活的痛苦和負重的壓力、聯結和影響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從莫娣的畫作裏,埃弗雷特瞭解到莫娣眼中的世界,以及她看待世界的方式;從莫娣對繪畫認真的態度裏,埃弗雷特體會到莫娣對生活專注和熱情,這使得埃弗雷特越來越瞭解到面前這位平凡而特別的女子——莫娣的內心。從漠視到尊重再到欣賞,他們兩人內心已然觸動更深層次的情感連接,莫娣期許的與埃弗雷特平等相處、偕老白頭的願望也逐漸成真。

我們能否愛人和自愛,和我們發現自己、瞭解對方的程度息息相關,不是所有人都能將自己的內心感受準確地表達出來的,甚至有時詞不達意,因此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與他人相處的方式是值得每個人摸索和學習的。

更多地自我表達,有助於自我認識和親密關係的建立。我們越來越瞭解自身,理解對方,是走向更有質量的關係的重要基礎。無論是畫畫、寫作、賦詩、歌唱,都是我們觀察和記錄生活的方式,是我們內心感受的抒發、心靈及思想的體現。真誠的表達利於我們彼此發現,彼此融合,情感的流動也就會自然發生。

影片落幕之時,緩緩響起莫娣的旁白,“窗外的景色總是變化的,涵蓋了一整部人生,人生冷暖早已全部框映在這裏。”

也許朝朝暮暮的相伴,就是愛情最溫暖動人的樣子。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已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希望國內的愛情片也能拍成這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