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龍門石窟西山萬佛洞前,一位遊客用手機APP對着洞窟內一尊殘損的觀世音造像進行掃描,手機上立刻出現一尊完整的觀世音造像。這是國內首尊通過數字技術虛擬復原及AR呈現的石質造像,是繼實現國內流散石質造像文物“數字修復”後,“數字龍門”建設的又一實質性進展。

運用數字技術“復原”的觀世音造像出現在遊客手機上。李琳琳 攝

“數字技術讓不可能變爲可能,讓遊客能夠看到這尊觀世音造像1300餘年前開鑿之初的模樣。”龍門石窟研究院信息資料中心負責人高俊蘋介紹,從去年開始,龍門石窟研究院對這尊編號爲S17的唐代觀世音造像遺失或損壞的部分,利用文獻資料、圖像信息,按照一定規則進行修補,復原其歷史樣貌,結合現代科技手段爲遊客提供全新的遊覽體驗。

龍門石窟的“數字化”之旅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當年與北京大學等單位開

展了“龍門石窟三維數字化工程”,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已完成80%以上窟龕的三維掃描工作。第一手的數字採集信息,讓龍門石窟研究院成功複製出國內精度最高的3D打印造像——古陽洞北壁四大龕及高樹龕,這也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一批造像。

原龍門石窟研究所所長、今年81歲的溫玉成說,龍門石窟目前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大量石窟被大規模盜鑿,很多精美石刻散落到歐洲、美洲以及亞洲的日本等地。截至目前,有8件流散文物迴歸龍門石窟,散落海外的仍有120多件。如今,數字技術將殘損造像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也讓世界文化遺產散發出更加光彩奪目的魅力。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是對新時代‘文物活化’與‘文化傳承’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龍門石窟努力的方向。”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

10月16日出版的《河南日報》(第5版)

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田宜龍 郭歌

編輯:王雪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