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作爲國內高校的武漢大學突傳來噩耗,又一名女教授張俐娜在醫院搶救無效身亡,享年80歲。

張俐娜,一個在科研界響噹噹的名字,是武漢大學的驕傲,也是江西人民的驕傲,更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作爲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張俐娜在科研上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只可惜生命是有限的,即使是再優秀的人,也無法擺脫死亡,這聽來令人覺得無奈。

張俐娜出生於福建,籍貫是江西萍鄉。小學畢業後,張俐娜去了江西南昌讀書。那個時候張俐娜其實是想當一名老師,教書育人,但是當時老師卻說她比較適合當科學家。

她的理科成績從小就很好,且性格也比較嚴謹。在老師的建議下,張俐娜選擇了走科學家這條路。高中畢業後,她進入了武漢大學化學系學習,畢業後經過幾番轉折,被調入到武漢大學任教,成爲了一名教授,爲國家培養科研人才,併爲科研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科研這條路,對於她來說,其實並不好走。

科學研究向來是沒有時間的規律性的,只要你想,哪怕夜以繼日,也都可以。對於科學的探究,使得張俐娜充滿了好奇心,在科學這條路上,雖然很艱苦,熬夜什麼的也是經常的事情,但是正是那種對科學的好奇,對於世界的探知慾,所以才能夠令她一直堅持走下去。

正如她自己所說:

"我從事這項研究,是有強烈的使命感。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所以只有一條路,就是盡我們所能建設好這個國家。"

在張俐娜的心中,因爲有着對國家的使命感,所以從來不怕遇到困難。遇到困難就去解決,遇到不懂的就去搞懂,知道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明白自己明白的和不明白的。

科研這條路,向來是什麼就是什麼,做出了什麼就是什麼,沒有做出什麼就沒有什麼。它不像文學那樣給人抽象的感覺,也不像文學那樣有着很多的答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覺。

張俐娜常年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並在該領域上做出了不小的貢獻。說她是一顆褶褶生輝的巨星,這放到科研界來說有點也不爲過。

"她曾突破了高分子加熱溶解的傳統方法,利用NaOH/尿素水溶液低溫成功溶解了纖維素和甲殼素,開創了高分子低溫溶解的技術及新機理;先後主持過各大重點項目20多項;主編專著15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淪爲600餘篇;獲准專利100餘項;培養出了57名博士,1名博士後和25名碩士。"

即使在年老之際,張俐娜依舊在爲自己領域做貢獻。本應該是到了退休的年紀,她卻依舊致力於科研事業,並時刻關注中國在科研上取得的成就。

正如同詩句所吟那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她把自己的所學所能,都盡力教授給學生。當她看到新一代的科學人才出現的時候,她心裏的那種欣慰是無法言語的,甚至比自己取得了什麼成就都還要激動。

曾幾何時,多少人有着當科學家的夢想,但是能夠堅持下來的卻不多。能夠堅持並將自己一生奉獻給科研事業的人,是值得令人稱讚的,也是我們國家的榜樣,對於這樣的人,我們應該給予更高的關注。

科學是推動一個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而青年人也是時代的希望。一個國家的強大,離不開背後科研人員夜以繼日的研究,也離不開偉大的科研事業。

張俐娜的逝世,無疑是讓中國又損失了一名人才。但是生命要離去,又怎麼能夠攔得住。或許對於前輩最好的敬仰,那就是將這樣的精神延續下去。

最後,望張俐娜教授一路走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