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科研狂人”,兩年發表12篇SCI論文,爲了取得第一手數據,把實驗室當成自己的“家”。武昌理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教師納迪姆近日被學校授予“優秀科研工作者”,他的科研故事也在校園引發熱議。

10月19日早上7點多,納迪姆已經在實驗室開始忙碌,他正在研究離子色譜法的廣泛應用。據瞭解,納迪姆來自巴基斯坦,今年30歲,浙江大學化學系博士畢業。2018年加盟武昌理工學院後,在該校離子色譜分析技術與國際標準研究院從事科研工作。

“他是個科研狂人!平均2個月發表一篇SCI論文。他很勤奮,總是很早來實驗室很晚離開。他很有規劃,一進實驗室他就定下了目標,然後朝着目標前進。”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辦公室主任胡瑞年這樣評價納迪姆。

“平和的心態對科研是非常重要。”納迪姆博士說,“埋首實驗就要耐得住寂寞,一個安靜的環境能夠給我帶來無限靈感。”據介紹,他做實驗的時候經常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喫飯、忘記了睡覺。他每天7:30起牀,晚上10點纔回去,唯一值得他惦記的就是做實驗,沒有其他事情的時候他在實驗室一待就10多個小時。

面對科研路上的坎坷荊棘,納迪姆總能在實驗中解決。在他的努力下,兩年發表12篇SCI論文,得到了國際離子色譜界的高度關注。他以第一作者撰寫的《比較水蒸氣蒸餾法消解複合無機銅精礦樣品,離子色譜法測定鹵素含量》、《Pt-Ni@PC900混合動力源自於用於燃料電池ORR活性的分層結構Cd-MOF》、《依瓦拉定在保留射血分數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作用》、《根膜脂在北方氣候灰化土栽培青貯玉米基因型鑑別中的應用》、《磁摻雜拓撲絕緣子和鐵磁無自旋半導體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展望綜述》等12篇論文在《Scientific Reports》、《RSC Advances》、《Journal Separation. Science》等著名SCI期刊發表。他說:“這些成績最大的功勞是時間,我始終相信時間用到哪兒,哪兒就會有成功。”

對於被學校授予“優秀科研工作者”稱號,他表示,“成功路上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科研道路就像一場長跑,經歷過堅持不懈,我深刻體會到從‘量變’到‘質變’的艱辛過程,當我最想放棄的時候往往就是我即將要“質變”的時候。通過在環境工程專業幾年的教學科研工作,讓我越來越愛上了科研。”

該校副校長、離子色譜分析技術與國際標準研究院院長崔海容教授對納迪姆表示高度讚賞,他說,納迪姆博士很刻苦、很積極,學術水平較高,是年輕老師和青年學子學習的榜樣。他同時表示,學校將會繼續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大科研團隊的建設和相關經費的投入,注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爲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環境。(陳宇飛 魯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