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援鄂最美女護士”在被求婚後,由於被指出身份資質造假、婚內徵婚、債務等問題與爭議,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注與持續討論。伴隨個人、醫院、所在單位回應發聲後,事件輿情熱度仍處高位。沸沸揚揚的輿論背後,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重新梳理與深思。

“最美護士”如何走進大衆的視野?

2020年2月,在國內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江蘇南通的“95後”護士於鑫慧獨自一人從南通輾轉前往武漢,在康復隔離點做了51天醫護志願者。於鑫慧作爲“95後”“千里走單騎”“逆行武漢”的事蹟經媒體報道後引發廣泛關注,“最美逆行者”“最美抗疫女護士”等榮譽也接踵而至。

10月7日微博話題#想當軍嫂的抗疫女護士被兵哥哥求婚#登上熱搜榜單討論量爲1.1萬,閱讀量達8263.9萬,10月10日多家媒體發表“全網祝福”內容,將輿論推升至第一波小高潮。

然而,在10月13日,就有網民爆料稱報道中那位想當軍嫂的女主人公曾結婚生子、並因以丈夫名義借貸不還而被法院列入失信人名單,微博話題#想嫁兵哥哥的援鄂女護士身份造假#熱度迅速攀升,討論量爲3.4萬,閱讀量達9.3億。

10月14日,紅星新聞與事件當事人取得了聯繫,對於網絡上的傳聞,當事人以短信回覆:“公道自在人心,清者自清,網上誇大的那些事情,有侵權,有誹謗,有造謠,對我造成的影響,對比(此)我必定會追究其法律責任!”事件輿情在次日達到波峯。

輿情熱度走勢圖

(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隨着10月17日晚“最美抗疫女護士”所在單位發表官方聲明,網絡輿情進一步發酵,微博話題#於鑫慧工作單位發佈情況說明# 目前討論量爲2萬,閱讀量達4.5億。

所在單位:應以包容心態引導年輕人健康成長

10月17日晚間,“最美抗疫女護士”所在單位洋口鎮衛生院發佈官方聲明對輿論關注的私德問題、債務問題等一一作出回覆,並呼籲網絡包括全社會應以包容心態引導年輕人健康成長,更好服務社會。

聲明一出,輿論風向立刻劃分爲明顯兩極:反對者指責當地衛生院,只表其功,對其過一筆帶過、和稀泥,稱讓人有種是非不分,賞罰不明之感。反對者多着眼於“最美抗疫女護士”的“私德”問題,併爲其他逆行武漢的醫務工作者抱不平。

而支持聲音則認爲,該聲明體現了鎮中心衛生院包括院領導爲擔當者擔當的精神,並指出:“最美抗疫女護士”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隻身一人進入武漢,在兩家隔離酒店做了五十多天的志願者,而且據反映,沒有受到任何投訴,服務質量尚可,這是事實。《深圳特區報》評價該聲明“有責任、有溫度、有人性”,爲公衆提供一個客觀審視“最美護士翻車事件”的視角,並順應聲明呼籲秉承理性的原則“公域的歸公域,私域的歸私域……寬容可以寬容的,讚揚值得讚揚的”,這也是一個社會應有的溫度。

以果推因:挺身而出還是個人炒作?

隨着“最美抗疫女護士身份造假”信息的不斷髮酵,越來越多質疑的聲音出現向前細究這位“95後逆行者”的作爲,指責其在沒有護士執業證的情況下堂而皇之地接受“最美逆行女護士”的各種美譽,以抗疫爲噱頭廣泛參與網絡營銷,以疫情時事爲熱點炒作個人形象、攫取個人利益;甚至出現“她一開始去的目的是什麼,有待考量”的聲音。知乎網民@嶽京杭:其實她做的並不是最艱苦的崗位,工作內容也相對外圍,在當時的環境下,數以萬計的醫務工作者比她艱辛比她貢獻大,包裝多於實幹,善於表演的於小姐抓住了機會,被選中成了正面典型。”

《南方都市報》評論認爲這種事後的道德苛求顯得有欠厚道,“她曾經爲武漢‘拼過命’,並因此收穫社會聲譽,這是彼時社會對抗疫壯舉的褒獎。而其在抗疫中的個人表現,與抗疫選擇無關,而且也不適合用所謂理性人的視角與邏輯去覆盤其彼時選擇‘逆行’的動機:是‘衝着工資高去的’,還是所謂‘破罐破摔、看淡生死’。”

面對網民指責“最美抗疫女護士”這種“博出位”的手段與“上海拼單名媛”並無差別,@尼古拉秀才認爲:“‘最美抗疫女護士’不可能控制局勢的發展,她更無法確定,病毒會不會侵入自己。在城裏人往外跑的時候;在外省人對湖北人避之不急的時候;在很多地方直接把路攔腰截斷的時候;她去了。待了56天。我覺得,哪怕她真的早就寫好了各種劇本,用思維導圖推斷了各種可能,但相比名媛們,她真的很高大上。畢竟,沒有任何人,願意拿自己生命換取名利。如果命都不在了,名有何用呢?欠債離婚插足,不過是別人每天都在上演的戲碼,並沒什麼特異性。所以,別拿翻車之類的來揶揄她了。”

“最美護士翻車事件”是社會浮躁心態的縮影?

縱觀整個輿論發展態勢,公衆對於“最美抗疫女護士”的評論實際已脫離“個體”行爲,更多從“典型”“榜樣”的維度出發,因此產生對社會道德的巨大沖擊。《羊城晚報》評論員指出:“人們習慣了高大全的英雄敘事模式。一說到正面典型,其一言一行,都必熠熠生輝,其進退取捨,都必捨生忘死。正是在這樣的思維定勢下,一旦正面典型有負面消息傳出,對於懷抱理想主義的人們來說,幻滅感如浪如潮。”

部分公衆更將“最美護士翻車事件”放大爲當前社會浮躁的一個縮影。微博網民@hanyuyu512指出:“善惡共存於一身,不就是大多數普通人的人之常情嗎?最不該的,就是將一個普通人的某些片段無限放大,編織爲神話,又或者打下十八層地獄。”無論是“最美逆行”,還是護士資格存疑、被列爲失信人、婚內徵婚等,這些皆爲事實,這些恰恰構成了具象的、活生生的人,有別於一個近乎完美的抽象符號。微博網民@言登指出:“用榮耀評價一個人的時候還是慎重一些,因爲一旦將各類榮耀套到一個人的頭上的時候,他不單單是一個人,他會成爲一個榜樣。”而公衆習慣性地會將完美的期待投射在“榜樣”的身上,一旦“污點”出現,人設“崩塌”、事件“反轉”也就如海嘯般蜂擁而至。

榜樣英雄是否應該是“完美”的?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認爲:“這件事之所以成爲輿論焦點,是我們的社會存在兩極思維並且它們彼此碰撞的結果。一篇‘正面報道’出來,整個輿論氛圍會傾向於將它典型化、示範化,某種光環會自然不自然地落到報道的主人公頭上。反之,如果一個人被發現有需要社會批評的表現,他也極容易被臉譜化,全盤否定。這樣的兩極思維不符合人性的基本面貌,它會讓正面角色在道德上不堪重負,同時可能造成一些道德上有瑕疵的人被過度批判。”《河南日報》也發表評論指出:“黑白之外,還有其他很多種顏色……‘最美護士’不一定是‘完美護士’。”

正如《羊城晚報》評論:“人們不應以最美抗疫女護士私德有虧去抹殺其50多天志願者的奉獻,同時,人們也不應因其身上90後、顏值高的標籤而‘一戰封神’。”對於每一個疫情下的逆行者,都值得尊重,她大義無私,私德有瑕,肯定她曾經的付出,但是也譴責她的謊言,功過分明,纔是社會該有的態度。

“最美護士翻車事件”各界應當反思什麼?

《光明日報》發表評論指出,“最美護士翻車事件”本身並非“難以想象”的事情,但公衆的“難以接受”、以及其他負面聲音反饋實際上是建立在援鄂行爲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基礎之上的。

《錢江晚報》指出,在該事件中“值得反思的不僅僅只是當事人,炒作此事者的各方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過早地給“最美抗疫女護士”貼標籤、立人設,無視其不完美而將其塑造成完美,這對默默衝在抗疫前線、只做少說的醫護人員不公平,但對當事者本人其實也不公平。她本來就是這麼一個人,私德有些瑕疵,出於國家社會卻有着熱忱與忠誠,只是有些人,盲目造神將她捧成了一個完人。”

網絡時代,瞭解一個人的渠道和方式更爲豐富,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大大減少。站在輿論聚光燈下的每一個個體都比過往更加多元。“榜樣”是一個人,人無完人,大衆的期許應當有所調整;但對個人而言,同理,不應存在弄虛作假、博取名利的私心與行爲;對於其他社會角色而言,此事更是給予了巨大的反思空間。(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李婭琦)

(文章首發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微信公衆號:yuqingpeopl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