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說,瞭解一個人的過去與當下是很重要的,因爲他需要透過這些信息去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所以經常會去詢問“最近怎麼樣”、“過去有什麼重要的經歷”或者“有什麼比較難忘的東西沒有”等問題。

而在問及“最近怎麼樣”這個問題的時候,越來越多的朋友會在答案中加上“非常累”、“沒時間”、“總是很焦慮”這樣的細節。

雖然礙於職業特性接觸這樣的朋友並不奇怪,可當裏面出現了不少的共性時,再用“現在生活壓力都大,這有什麼奇怪的”來解讀,就顯得有些不負責任了。

當然了,我並沒有想要否定“大多數朋友在頂着莫大的壓力生活”這一客觀事實,因爲即便是平時我接觸的學生朋友,也都在用詞、語氣、神態中展現出了“透支自己”後的疲態。

說到這兒,讓我想起來最近遇到的諮詢抑鬱症的學生朋友逐漸增多這一狀況,而類似的情況並不是只有我遇到,業內很多同行都表示有這樣的感受。雖然現在大家都喜歡將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歸結爲“特殊事件(疫情)對現實生活的衝擊”,但我覺得重點應該是“爲什麼會受到這麼大的衝擊”。

這時候你也會聯想到諸如“還年輕”、“沒有經歷多少挫折”、“抗壓能力”不足等因素。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因素都是存在的,但成長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沒多少能力到能力尚可的過程,在他們的年齡表現出這些一點也不奇怪,而即便我們再想做些什麼,也不可能絕對違背成長規律,所以我覺得還是需要從另外一些方面去看一看沒有“人爲因素”的存在,畢竟,相對於改變現實,改變人爲因素更具可行性。

那這時候問題就由“爲什麼會受到這麼大沖擊”變爲“我們能做些什麼”,或者說“能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在與這些年輕朋友的交流中,能夠很輕易的發現他們正處於一種非常矛盾的狀態,一方面非常厭惡、排斥、抗拒自己當下的狀態,希望自己能夠認真學習、好好上課、成績優秀、被父母青睞、被老師和同學認可,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不會被人喜歡、努力了肯定不會有收穫。

雖然人本身確實是矛盾的集合體,但在不知道選左還是右的岔路口,持續的糾結就好像在原地踏步,而看着身邊的人與事都在向前,自己卻原地踏步,也還是會不自覺的誕生出以“我正在落後”、“我可能會被淘汰”、“我確實沒什麼價值”爲表現的生存焦慮。

焦慮並不是什麼不好的東西,因爲它也是協助我們生存與更好生存的主要助力之一。只是在這裏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年輕朋友之所以會焦慮是因爲“覺得自己成績不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當然,完整的描述應該是:我成績不好、不夠優秀、沒有價值,所以我得不到愛、關注與支持,這讓本就難以獨立生存的我面對巨大的危機,危機便帶來了焦慮。

不過在這個時候,我確實並不瞭解自己的內心深處正存在這樣的活動。當然了,我們不知道的也並不是只有這些。

而如果我們把視角轉向成年人,會否發現因爲年齡的增長、能力的提高,成年人要活的更輕鬆一些呢?

前兩天,一位“就是要退出家長羣”的家長髮了“表明自己態度”的短視頻,而在下面的留言裏不出意外的分成支持他,覺得現在的教師確實把什麼事情都丟給家長、家長天天都很忙,哪兒有時間照顧孩子,與強調老師現在也特別特別不容易、現在不能打罵孩子,教育難度太大的兩派。

而無論是支持他的,還是支持教師的,在他們的闡述中都包含了“累”與“沒有時間”這兩個信息。

我知道並不能基於這種情況而說“所有人都很累、都沒有時間”,但至少它確實描述了大多數人的狀態,以及多數人對他人及自我狀態的認知。

那如果順着這個思路往下走走,我們不可避免的需要去詢問“爲什麼會累”、“爲什麼會沒有時間”這兩個問題。而生活壓力大、想要的東西太遠、競爭太激烈、需要做的事情太多等答案便進入每個人的認知中。於是這些答案回答了之前的問題,也爲我們提供了關於“如何避免陷入這兩種狀況”這個問題的答案,那就是“只要你努力成長、積極起來,很快你就會比百分之八十的人厲害,這樣你就能賺很多錢、就不會走在時代之後、就不用那麼勞累的生活了”。

而總結爲一句話的意思就是“這位朋友,你都菜的快要瀕臨滅絕了,還不努努力、還不積極點?”

我知道在剛剛轉向成年人這個層面的時候,一些朋友會覺得這個轉折有些大,但這兩個層面並不是獨立的。

在探討年輕朋友的時候,我想你已經發現了,他們的腦海中存在這樣一個邏輯,即只要我不夠優秀,家長就不會重視我、老師與同學就不會認可我,我不想這樣,所以我要儘可能的提升自己唯一的價值,那就是自己的學習成績。

那在這裏我就要問了,成績不好就一定難以在未來擁有立足於社會的能力嗎、成績不好就代表他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與必要了嗎、成績不好就能代表所有都會不好嗎?

雖然可能會有一些夾雜着“成績重要”、“現在學習是唯一的捷徑”這樣的聲音,可絕大多數朋友都會秉承“成績說明不了一切”這樣的態度。

而我們再轉向成人層面,收入的多少就能決定生活的幸福程度嗎、賺錢多就代表有能力嗎、比多數人優秀,就代表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就能實現嗎、蹉跎一兩年,就真的會被社會淘汰嗎、成長起來就真的不會受苦受累了嗎?

答案和“成績說明不了一切”一樣是否定的,而在理性層面每個人都知道如此,可反觀現實我們又是怎麼做的呢?

我們恨不得把所有的時間利用起來,去做“利於自己與成長”的事情、我們恨不得把所有的人脈利用起來,即便一些朋友會變得不再是朋友、我們不斷壓榨自己,讓自己儘可能少的休息、我們不斷的逼迫自己,哪怕不斷的降低自己的底線、我們開始追逐“高效”,也不管那是不是套路、我們開始比拼“誰做了更多的事情”,不顧爲此需要付出的沉重的健康代價……

可能在很多朋友的眼裏,這樣的人、這樣的生活狀態是他們所期待的,因爲這非常的自律、非常的積極,但就像剛剛說的“焦慮並不是一件壞事兒,它是促使我們前進的重要動力”一樣,這些描述雖然代表着不同層面,卻都貼有“焦慮”這個標籤。

焦慮的成人、焦慮的周圍,與“你要努力,不努力不行”、“你充滿了問題,不能這樣下去”這樣販賣焦慮的氛圍(販賣焦慮,是爲了兜售自己)加在一起,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如何不焦慮呢?這樣持續的焦慮下去,真的好嗎?

成人焦慮、氛圍焦慮、孩子焦慮,可能會有些朋友覺得我過於危言聳聽。

可我想問的是,你能心安理得的在家休息個一年半載嗎、上面我提的那些問題,你也覺得“不代表一切”,那這樣的態度會在你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嗎、當他人興高采烈有所斬獲的時候,你能把持住本心安安穩穩的走好屬於自己的節奏嗎?

如果不能,那我覺得你應該思考一下,爲什麼自己明明活着、活的還可以、擁有價值和能力、也擁有讓生活和自己逐漸變好的時間和機會,卻還如此焦慮,要求自己必須積極、積極、再積極,像着魔了一樣、像得病了一樣,非“積極”不行?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