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李蔚

80歲的童介眉,連環畫大家,幾十年來,無論他走到哪座城市參加活動,求籤名的粉絲永遠不會缺席。

籤的最多的連環畫,就是《邱少雲》,童介眉19歲時的作品。

他創作了近百本連環畫題材,但這部創作早期的《邱少雲》,卻成爲童介眉最廣爲人知的代表作,有一幅還收進了曾經的小學課本——

1952年10月的一天,邱少雲的故事就發生在荒草叢生的931高地上,26歲的他和戰友們一起潛伏着,燃燒彈在他附近投下,火焰一路蔓延而來,烈火焚身,爲了保護匿伏的戰友,他臥如磐石紋絲不動……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廣大國人大多隻能接觸到報紙和廣播,這一幕插圖成爲很多人對英雄最直觀的感受。

才19歲的童介眉,是怎麼畫出這幅堪稱經典的《邱少雲》的?

給我一支筆

馬上能畫出志願軍的樣子

童介眉現居北京,1940年出生於寧波北侖的他,未滿10歲就跟着家人一同前往上海。19歲時又因工作去了北京。但80歲的童老一開口,依舊滿口“柴橋牌”普通話,中氣十足。

1959年的初冬,一位40多歲的中年人,找到童介眉在上海的家。他叫閻大方,人民美術出版社的資深編輯,因爲看到小童投稿給江西人民出版社後登載出來的連環畫作品,覺得這棵苗子好,於是找上門來。

上海侷促的亭子間裏,小童激動得不得了,一口應下來《邱少雲》的圖繪工作。“抗美援朝勝利後那幾年,全國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東西南北中,處處頌英雄。我們對民族英雄的愛是純樸的、自發的。”

接下來的一個月裏,小童天天去一個叫“北京辦事處”的地方上班。在那裏,天天見面的有13個人,童介眉是最年輕的,“他們每個人都比我畫得好。”小童虛心地向前輩們請教。

“我畫連環畫,主要用這幾種形式,白描、線條加黑塊,黑白逡(qūn)擦。”在參考了當時很有名的作品賀友直的《楊根思》後,童介眉決定用黑白灰逡擦來展現戰爭的場景,夜幕下戰士行軍的剪影,簡陋昏暗的兵營,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戰場,都適合用這種手法來展現。

邱少雲,童介眉聽過這位英雄的故事,但拿到北京方面給出的腳本後,還沒翻完一頁紙,他就忍不住擦眼睛了。“聽過英雄的名字,和那英勇一刻的故事,但並不知道他以前的事情,覺得一下子跟人物貼近了,想想他只是比我大了沒幾歲的哥哥。”

編輯也沒給出具體的交稿時間,但童介眉已經埋在了厚厚一堆的《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中,仔細揣摩志願軍的服裝道具作參考。

“給我一支筆,我馬上就能給你畫出志願軍的樣子。”童老說,當時翻的畫報和創作時的一筆一畫永遠忘不了——

他們的領子是平領,像學生裝那樣,可以束起來,不是翻領,這種領子更保暖;

他們的帽子是毛茸茸的皮帽,兩側可以放下來,給耳朵保暖;

他們的軍服上有一條條豎的衍縫,裏面是棉花,可是在冬天的朝鮮戰場上,這軍服還是不夠暖吶……

對邱少雲的理解

他都放在這49幅畫裏

一腔熱情的童介眉,效率很高,只花了一個月,就交出了包括封面在內的全部49幅作品。

“我每天畫一到兩幅。”童老告訴我,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第26幅和第38幅,畫裏是他對戰場上那千鈞一髮時刻的理解。

打開《邱少雲》的電子版,翻到第26頁和第38頁,這是兩張大特寫:前一張是匍匐在草叢中的邱少雲,從白天起開始就位等待,飽受着鑽進衣服的蟲蟻的叮咬,瞪大眼睛一臉忍耐的表情;

後一張,他身後是熊熊的火焰,微微抬起的臉上,看不出痛苦,只有直視前方堅定的眼神,緊緊抿住的向下的嘴角。

童介眉一交稿,隔了兩個月,《邱少雲》連環畫就在當年出版了。

“有一天我路過上海一所小學圍牆外的黑板報,就看到第38幅臨摹在一大面牆上。”童介眉說,後來,他才知道,第38幅還作了課本里的插圖,深深深刻在了好幾代人的記憶裏。

其中,那49幅作品,童介眉都下了很大的工夫揣摩設計。

爲了潛伏,邱少雲所在的部隊進行了很多訓練,隱蔽時不能動,行動時儘量輕。其中一個場景的腳本是這樣寫的:一天中午,邱少雲輕手輕腳地走到班長跟前,班長卻不知道。他練習得使人聽不出一點聲音來。

童介眉畫出了戰壕、坑洞口,班長正在洞口縫補滿是補丁的軍服。這時,邱少雲一手扶着掛在身上的重重衝鋒槍,一手伸展着保持平衡,躡手躡手地從班長身後接近,臉上是得逞後的小得意,那一抹笑調皮憨厚。

“英雄,也有普通人很可愛的樣子,但在關鍵時刻,強大的意志戰勝了一切。”童介眉說。

記錄英雄不朽時刻

畫家也是時代的記錄者

畫完《邱少雲》後沒多久,童介眉就去了北京。這一生,他創作了近百本連環畫,《邱少雲》是最特殊的,這是他繪畫事業起步的關鍵作品,也是被一代人牢記的英雄形象。

如今,在孔夫子舊書網上,查閱“邱少雲 連環畫”,有多個版本,能找到版本最早的,版本數量也是最多的就是童介眉畫的。

有的看上去,不僅紙頁泛黃,而且被翻得不能再爛了,明顯用粗線重新穿冊過,每一頁的邊沿頁角都有細碎的破損,特別嚴重的就拿透明膠貼上。

毫無疑問,這肯定是一本經轉無數人之手的《邱少雲》。

在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孩子甚至成年人,對時代環境的認知,很多來源於連環畫。它或許在某個班級的每一張課桌上旅行過,或許在街頭的小人書攤上被無數人遇見……

有的看上去,已不是小人書的常規模樣,16開的大小,出版年份是2012年人。這是一套“中華紅色教育連環畫”,《邱少雲》這一本的封面用的不是童介眉畫的初版封面,但內頁仍是他的手筆。

“對,後來有一版用的是別人畫的彩圖。我那時畫的全都是黑白的,出版時套印了紅色。可能出版社覺得新時代下,這樣的封面有點單調,就用了其它封面版本。”童老說。他簽過的版本,有比前一種更破的,也有保存得完好如新的。

前不久,童老用了一天時間,畫了一幅中國畫《邱少雲》,68×68釐米的畫紙邊緣,他題了一行字:“爲整體,爲勝利而自我犧牲的偉大戰士邱少雲同志永垂不朽。”

“當年,我創作人民英雄題材,如今,我爲發揚老家寧波的文化重拾畫筆。”童老說,他正在創作另兩部家鄉題材的畫冊,”記錄時代,也是畫家的天職。”

本文爲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爲,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