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互聯網銀行而言,他們的線上化優勢,以及他們本身嵌入生態、開放協作的模式使得他們有能力幫助企業提高經營效率、獲得用戶認同感,進而更好地滿足小微企業的需求。

——馨金融

洪偌馨、伊蕾/文

最近,微衆銀行披露了其在小微金融服務領域的最新進展。

在近期舉行的微衆企業+合作伙伴大會上,微衆銀行宣佈,截至目前,小微金融服務產品微業貸,服務超過150萬戶企業法人,累計發放小微貸款超過240萬筆,發放金額超過3200億元。

雖然微衆銀行最爲外界熟知的可能是爆款產品「微粒貸」,但其實從2018年開始,其小微金融服務就已經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衝擊之下,這場小微「戰役」成爲國內小微服務進化的一次測試。

伴隨着一系列小微企業紓困幫扶計劃的出臺,互聯網銀行所帶來的服務模式變革、觸達對象拓展、服務效率提升開始被更多人關注。

在此次大會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肖鋼也提到:

互聯網銀行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無接觸貸款」,大規模、低成本、高效率地服務小微企業,7×24小時不間斷服務,同時採取一系列紓困措施,減免貸款利息,延長貸款期限,有效支持他們復工復產,助力他們走出困境,在扶持小微企業和個體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開創了中國獨有的創新模式,樹立了普惠金融的世界範例。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此次疫情也加速了國內小微金融服務的破局與進化。作爲長久以來困擾全球金融業的難題,疫情不僅進一步激發了市場需求,也同樣促使銀行業開始重新思考產品、服務與運營的新邏輯。

比如,微衆銀行最近推出的企業金融全新品牌「微衆企業+」,在此前以信貸服務爲主的基礎之上,微衆銀行拓展了企業賬戶管理、保險、理財等金融服務,以及企業主社交等非金融服務,爲小微企業提供全鏈路的商業服務生態。

這也成爲疫情之後,小微金融服務再進化的一個標誌。

1

服務下沉

爲什麼小微金融服務會成爲微衆銀行的又一個「增長極」?

毫無疑問,在銀保監會的持續推動下,民營銀行設立之初就確立了差異化的發展戰略,立足小微、三農和城鄉居民,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

而更好地覆蓋下沉市場、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本身就是設立民營銀行的初衷之一。不過,作爲一家商業銀行,遵從市場規律、能夠滿足商業的可持續性是實現一切目標的前提。

尤其是在小微金融領域,之所以它一直離不開政策驅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模式下,大多數機構無法突破「不可能三角」的瓶頸:即同時實現風險(可控)、成本(可控)、規模(發展)三個目標。

但互聯網銀行的運營模式和金融科技的應用逐漸打破了這個「不可能三角」。

從微衆銀行的實踐來看,推出國內首個全線上、無抵押的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產品——微業貸,並構建了小微企業線上貸款全流程大數據風控信用評價體系。

這個信用評價體系圍繞企業與法人的雙維度,前者通過工商、稅務、電力等海量資料作爲原材料,建立了包含線上授權、電子合同、第三方電子存證、區塊鏈仲裁等要素在內的全線上無紙化電子證據鏈,後者則可以引入個人信貸維度的風控。

衆所周知,微衆銀行此前最具標誌性的產品是微粒貸,依託微信這個超級流量入口,其針對個人用戶所建立起的數據優勢、服務優勢是大多數平臺所無法比擬的。

如今,這種優勢被逐漸遷移到小微企業服務上來,尤其是互聯網銀行所面向的下沉市場客羣。

按照工信部在2018年劃分的標準,我國小微經濟體可以分爲三類:生產性農戶、自營勞動者、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三類的總體數量約3.3億個。

以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爲例,根據此前微衆銀行發佈的《銀行業用戶體驗大調研報告·小微篇》,由於企業規模小、員工數量少,公司的財務狀況與運營狀況很大程度上繫於企業主本身,這種現狀也決定了他們難以在傳統金融機構獲得貸款。

前述調研報告顯示,近八成小微且與主會遇到資金週轉問題,且主動了解過銀行貸款,但最終沒有使用的原因主要還是門檻高、使用體驗不夠好。手續麻煩、審覈嚴格、放款速度慢、資質要求高以及利息高都是讓他們望而卻步的原因。

與之相對應的,微業貸所着力的企業+法人雙維度卻可以更多服務於徵信白戶、無抵押品的小微企業與個體工商戶,而線上化、數據化的風控模式也更多解決了效率與體驗問題。

微衆方面也強調,微業貸所服務的是傳統小微金融服務覆蓋不足的深下沉客羣,具有「50,30,20」的小額特徵,即戶均授信約50萬元、戶均餘額30萬元、筆均借款20萬元。其中年營業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的企業佔比超過70%,員工人數不超過5人的佔比67%。

尤其是在服務下沉方面,微衆銀行小微企業客戶中超過60%在授信時沒有任何銀行企業貸款記錄。

2

微衆企業+

在傳統信貸服務的基礎上,互聯網還在推動小微金融服務的不斷進化。

事實上,小微企業的需求也絕不止於信貸,甚至許多表面上看似是金融服務的問題,穿透來看,是由小微企業的特性所決定的。

前述調研報告也提到,小微企業由於規模小,大多數存在規範化、標準化不夠的問題,無法設置專門的財務管理、人力管理、客戶管理人員,這加大了其在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難度。

更進一步說,不同小微企業由於客戶特點的不同,管理需求也各有側重。比如面向B端與C端的企業,前者的支付賬期較長、交易金額較大,需要更好的現金流管理能力;後者的交易則以高頻低額爲主,對賬等賬戶管理需求則更迫切。

但是,相較於大企業有專門的銀行服務、財務人員甚至外包系統開發支持,小微企業的需求更容易被忽視。

而且在整個B端產業互聯網大潮湧動,一切都在線上化和數字化的時代,很多小微企業還在依託最原始的線下、熟人介紹等方式拓展新業務。這也是疫情之下,許多小微企業一度陷入困境的原因。

這些問題的出現也成爲了互聯網銀行進一步拓展小微服務的契機。對於互聯網銀行而言,他們的線上化優勢,以及他們本身嵌入生態、開放協作的模式使得他們有能力幫助企業提高經營效率、獲得用戶認同感,進而更好地滿足小微企業的需求。

比如微衆銀行在新品牌下發布的兩款新產品「微衆企業+卡」、「微衆企業+名片」,前者是專屬小微企業的數字銀行卡,它與經營場景無縫銜接,一卡滿足小微企業賬戶管理、便捷收付款及流動性管理等需要;

後者作爲一款非金融產品,爲企業主提供專屬社交服務,可通過AI技術根據企業的行業分類、經營地、業務規模、信用表現來爲小微企業精準推薦靠譜人脈關係,持續幫企業做「好的生意」,做好「生意」。

在Bank4.0的趨勢之下,這或許也是互聯網銀行走向開放、打造生態、協同合作的一種方式。在未來,開放銀行不只是將金融服務簡單地嵌入場景,而是真正從需求出發,將金融服務與非金融服務、企業與場景連接起來,提升生態內所有參與者的數字化能力。

—— 推薦閱讀 ——

中國小微金融往事:與「不可能三角」抗爭的15年

中小農商行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微衆銀行五週年:走出「舒適區」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你我都該珍惜原創的價值,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轉載請註明來源、微信號及作者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