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名玉環,號太真,小字玉奴,壽王李瑁的媳婦,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媳,後來又成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老婆,總之,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女人。

楊貴妃

而之所以完美,就跟她漂亮有關,普通人一白遮百醜,楊貴妃呢,與普通人不同,就因爲漂亮的緣故,不但遮住了她的狐臭,還遮住了她的德行。

致使千秋,也別說千秋,即便是當時,也有人忘記了她尷尬的身份 ,忘記了她如何迷惑唐玄宗李隆基,如何縱容楊國忠、安祿山。

如何安史之亂,流亡途中還縱情享樂,沉湎藝術,致使馬嵬坡前,三軍不發,諸多含辛茹苦,風餐露宿乃至於飢腸轆轆的將士聚攏起來,非要唐玄宗李隆基給好端端的江山,居然給治理的糜爛不堪給個說法。

萬般無奈,唐玄宗李隆基歸罪於楊國忠,不成,再歸罪於楊貴妃,事已至此,如北宋樂史之《長恨歌傳》等古籍中所說,訣別之際,楊貴妃幡然悔悟,乞容禮佛。

懇求唐玄宗李隆基饒她一命,放她青燈古佛,懺悔一生。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能答應嗎?

答應,三軍將士怎麼辦?沒有辦法,又不忍見楊貴妃死在眼前,遂命高力士,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最終勒死在佛堂前的梨樹之下。

因青山有幸埋忠骨的緣故,梨樹也因爲佔了名人的光而可愛起來,從此,樹不是樹,花不是花,但凡下點雨,就會有人吟誦什麼“梨花一枝春帶雨”。

不通風月並且懵懂無知的梨樹爲什麼會那麼可愛,據傳就與沾染了楊貴妃的芳魂有關。

但凡美人,活着的時候讚譽冰肌玉骨,死掉以後也要哀嘆一聲芳魂婉轉,彷彿她們骨子裏都帶着點香氣。

然而,死了就是死了,四十二章經有云,有尊者欲討好佛祖,遂蒐集一批美女獻上,佛祖雲:革囊衆穢,而來何爲。

事情就能有這麼尷尬,因爲不管是美人還是醜人,歸根到底都是人,既然是人,就得爲自己的行爲負責。

怎麼負責,做錯了事,必須得付出代價,這是無可辯駁的真理。

梨花

楊貴妃爲了自己的過錯,嚐到了嚴重的後果,雖然,哀求唐玄宗李隆基的時候或者十分可憐,然而,可憐有什麼用?

倘若學成唐朝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或者朱元璋的馬大腳,再或者,西漢漢文帝的老婆竇漪房,又怎麼會淪落到馬嵬坡前乞容禮佛而不得呢。

無他,種惡因得惡果而已。

但就有人無視這個道理,從而還對楊貴妃盲目的崇拜着,愛慕着,盲目的崇拜並且愛慕該怎麼辦?

所謂清風撫山崗,明月照大江,機會來了,自然會有人利用,當時,就有人利用這種盲目的崇拜以及愛慕,從而發了大財,實現了人生小目標 ,並且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且,這個人還是個老太太,聰明的老太太。

事實上,古人與今人有什麼區別呢?

除了服飾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思想上還有點侷限,其餘,本性上又有什麼區別呢?

有人說,今人其實就是古人的重複,這句話是有點道理的,遠的不說,從這個老太太身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她的辦法得有多麼高明,簡直令後人歎爲觀止,因爲即便放在現在,這種方法都不過時。

老太太到底用了什麼方法?

錦襪

宋朝大書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記》當中說:楊太真死於馬嵬,有媼得其錦襪一隻,觀者百錢。

什麼意思?

楊貴妃死掉以後,有位老太太,在樹下撿到一隻楊貴妃留下的臭襪子,她怎麼知道是楊貴妃的臭襪子呢?

唐朝,老百姓雖然也穿襪子,但質地有很大區別,普通人,麻布、帛、熟皮,只有貴族才使用錦。

楊貴妃死掉不久,老太太就能在梨樹之下撿到一隻錦襪,看那尺寸,聞那味道,不是楊貴妃還有誰的呢,總不會是高力士吧。

且不說太監穿不穿襪子,即便穿,哼,總之呢, 老太太認定,這就是楊貴妃的襪子,是楊貴妃襪子怎麼辦?

待叛亂平息,社會安定之後,便打出楊貴妃的招牌,號稱得到了一件楊貴妃的文物,所以,準備辦一場有償展覽。

但凡有打算看一眼的,需花費一百個大子兒,當然,一百個大子兒僅限於看,如果打算摸一把,那價錢必須得另算。

現代人好奇,也很有些人喜歡捧名人的臭腳,據說某人的一件內褲就能拍出幾千萬高價。

集市

拍賣者要這內褲幹嘛,估摸着不是拿回去自己穿,現代人如此,古人也是如此,一個小小的名人都能賣個幾千萬,如今,那是小小的名人嗎?

楊貴妃啊,現在都還有人爲之惋惜並且難過的楊貴妃。

人家親自穿過的襪子,看一眼才一百個大子兒,摸一把另算,這什麼情況,簡直是千載難逢的大甩賣,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啊。

沒這店怎麼辦?

日子太平了,自然要搞點花邊的東西,從而給自己個兒的人生找點樂趣,於是呢,便觀者如堵。

大把大把的閒人花錢欣賞,或賦詩,或合影,或歡喜,或流涕,或裝君子,或當小人,總之,就把老太太的展覽館變成了熱鬧的集市。

變成集市之後呢,他們不知獲得怎樣的滿足,但老太太,可是得到了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居然實現了發家致富的目標。

所謂:楊貴妃死後,有人用她的襪子發了財,方法讓後人歎爲觀止。

什麼方法,利用名人效應收智商稅,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就這麼聰明,可不令人歎爲觀止嗎。

所謂如今我家窗前月,當年也曾照古人,說的大約就是這個道理吧。

參考資料:《舊唐書》、《長恨歌傳》、《圖畫見聞記》等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