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食物過敏有時會非常可怕。有人哪怕只喫了少量過敏食物,也會產生瘙癢、水腫和胃痛等輕微的過敏反應。而在食物過敏的人羣中,又有四分之一的人可能會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症狀包括呼吸困難、眩暈和嘔吐等等,此外還可能出現脈搏變慢、血壓降低、氣道關閉等現象。近幾年來,有不少人因此不幸喪命。

如今全世界食物過敏的人比過去多了許多,因此前往就醫的人也越來越多。針對住院數據的一項大規模分析發現,美國、澳大利亞和歐洲等地區的過敏病例均有所增加。在美國,因食物過敏而就醫的人數在1993年至2006年之間翻了三倍。從2013年到2019年間,英格蘭因食物過敏而住院的兒童數量從1015增加到了1746,漲了72%。

“食物過敏的人數的確越來越多,已經多到了一種瘋狂的地步。”倫敦大學學院醫學微生物學榮譽教授格雷厄姆•盧克(Graham Rook)表示。

針對過敏人數的上升,有一種理論認爲,這只是因爲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食物過敏而已。但斯坦福大學過敏專家卡麗•納多(Kari Nadeau)並不這麼認爲。她在新書《食物過敏的終結》(The End of Food Allergy)中將食物過敏人數的增加稱作一種“流行病”。“這並不是因爲我們對過敏的診斷能力增強了,因爲其實並沒有增強,”她指出,“我們對食物過敏的認識的確增加了,但這並不會導致診斷病例數上升。”

不過,我們很難確定食物過敏的人數究竟增加了多少。在認爲自己食物過敏的人中,只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是真的過敏,因此人們自報的數據不足爲信。這主要是因爲,食物不耐受和食物過敏容易被混爲一談。並且許多國家並沒有食物過敏患病率的數據。此外,對食物過敏的“黃金標準測試”需要在臨牀條件下將少量食物餵給疑似過敏者,既耗時耗錢,又存在一定風險。

不過,在研讀了多個經同行審閱的來源的數據之後,納多指出,全世界的食物過敏率已經從1960年的3%增加到了2018年的7%左右。

不僅是食物過敏的比例增加了,人們對其過敏的食物種類也增多了。就職於世衛組織食品安全應急機構“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的彼得•本•恩巴雷克(Peter Ben Embarek)指出:“幾十年前,人們過敏的食物一般只有幾種:海鮮,牛奶和堅果。但如今,這一範圍已經大大增加,各種各樣的食物都包含在內。”

專家們都贊同,食物過敏的人數的確在不斷增加。但問題是,這種現象要作何解釋呢?

有一種解釋叫做“清潔假說”。不過過敏專家對此並不認同。“‘清潔假說’這個名字會讓人們對情況產生錯誤的認識。”盧克指出。該假說認爲,我們越是愛乾淨,就越可能過敏。但事實並不盡然。

該理論由流行病學家戴維•斯特拉坎(David Strachan)提出。他在1989年觀察到,家中有哥哥或姐姐的兒童患花粉熱和溼疹的概率更低。“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他寫道,“家庭規模的縮小、家用設施的改善、以及個人清潔標準的提高,都減少了年輕一代家庭中交叉感染的幾率。”

但如今有許多科學家不贊同這套理論,近期研究也與其相左。盧克指出,童年時期的常見感染會增加患哮喘的幾率。專家也都認同,保持清潔衛生對於預防疾病是至關重要的。

上述假說還有一種更現代的解讀,認爲關鍵不在於家中環境是否清潔,而在於你的腸道中是否有多種微生物。“有哥哥姐姐的好處在於,這可以增加你接觸到家族微生物羣的幾率、特別是母親體內的微生物羣。”盧克指出。這樣一來,這些微生物就會在你的腸道中繁殖,並對免疫系統展開“培訓”。

這也是食物過敏與通過剖腹產出生的嬰兒之間可能存在關聯的原因之一。嬰兒沒有經過產道,因此也無法接觸到其中的有益細菌。丹麥科學家甚至證明,家中養的貓狗越多,患過敏的幾率就越低。

盧克用“老朋友”一詞來描述自己的理論。他指出,人類體內的微生物羣會逐漸改變。現代家庭中使用的都是經過殺菌處理的木頭和石膏板,導致家中的微生物羣與外界毫無關聯。因此,我們能接觸到的“老朋友”、即古老微生物越來越少,而這些微生物本可以幫助我們的免疫系統更好地應對外界物質。此外還有證據顯示,一個人童年時期使用的抗生素越多,食物過敏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爲抗生素會殺死腸道中寄生的有益菌羣。

“我們觀察到的過敏人數的增加只是免疫系統控制機制失調這一整體現象的一部分。”盧克指出。

除了“老朋友”理論之外,還有一套名叫“雙重過敏源暴露”的理論。

在解釋雙重過敏源暴露理論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針對食物過敏的建議這些年來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食物過敏的概念剛開始出現時,人們不敢在嬰兒的食物中添加花生等物,”曼徹斯特分子過敏學教授克萊爾•米爾斯(Clare Mills)指出,“最終官方指導是這麼說的:‘不要給三歲以下的兒童餵食這些食物。’”

米爾斯表示,這一建議並沒有任何證據作爲基礎。事實上,家長們應該做的恰恰相反,應儘早讓孩子試着接觸過敏源食物。

原因是,嬰兒就算不喫花生,並不意味着他們遇到的人也都不喫花生。嬰兒可以通過灰塵、接觸傢俱、甚至含有花生油的奶油接觸到花生。如果嬰兒此前從未喫過花生,皮膚接觸到花生後,就會激發免疫系統反應。

“如果有個溼疹剛發作的嬰兒,父母喫了花生之後,沒洗手就去抱孩子,這個嬰兒就可能通過破損的皮膚產生敏感反應。”英國過敏協會臨牀服務主任阿米娜•瓦納(Amena Warner)表示。接下來,等這名嬰兒食用了花生時,免疫系統就會將花生視作威脅、發起攻擊。納多將其總結成了一句簡單易記的話:“通過皮膚接觸就會過敏;作爲食物攝入就不會過敏。”

因此專家一致認爲,嬰兒從三四月齡開始斷奶起,就應當開始攝入多種類型的食物。這點對患溼疹的嬰兒尤爲重要。“這是嬰兒時期建立食物耐受性的好時機。”倫敦國王學院兒童過敏學副教授亞歷桑德拉•桑托斯(Alexandra Santos)指出。她通過一項針對花生過敏的研究證明,如果在4至11個月之間讓嬰兒攝入花生,等嬰兒長到五歲大時,對花生過敏的概率可以降低80%。

這樣看來,在孕期食用花生似乎能進一步降低嬰兒對花生過敏的幾率。但母體環境對過敏的影響目前還不清楚。2000年,美國兒科學會還建議女性在孕期儘量避免食用花生。但到了2008年,在大量研究都沒能確定孕期飲食和食物過敏之間的關聯後,該學會變了口徑,稱沒有證據顯示孕婦應當刻意避免、或多多食用過敏源食物。

食物過敏會隨着環境而變化。在幾乎不喫花生的國家,人們不會對花生過敏。EuroPrevall工作組開展的一項大規模研究考察了歐洲各地的環境、飲食及遺傳因素對食物過敏的影響,結果發現,在極少食用花生的希臘,對花生過敏的人羣佔比爲0%。桑托斯指出,外來移民比原住民更容易產生食物過敏,這可能是由於基因區別造成的。並且移民的時間越早,過敏的幾率越高。

維生素D也可能是一項影響因素。如今的食物過敏率居高不下,會不會是因爲我們在室內待的時間越來越長、導致身體缺乏對免疫調節至關重要的維生素D呢?在這一點上,相關證據有些模棱兩可。有些研究顯示,維生素D與食物過敏之間存在某種關聯。但德國研究人員發現,母親體內的維生素D水平與兒童兩歲前出現食物過敏的幾率正相關。又有另一項德國研究發現,出生時體內維生素D含量更高的嬰兒在三歲前出現食物過敏的概率也更高。“也許維生素D水平必須剛剛好纔行,”納多指出,“過高或過低都會造成一定問題。”

隨着科學家對食物過敏不斷增加這一現象展開進一步研究,我們不僅思考:在食物過敏越來越普遍的大背景下,我們要如何保全自身呢?徹底不喫某種食物並不會起到太大幫助,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如果你已經對某種食物過敏了,不妨試一試免疫療法,即每次攝入極少量的過敏食物,然後逐漸增加攝入量,效果十分喜人。對有些人而言,接不接受治療甚至意味着生死之分。(葉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