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寫了一篇《再過10年,國內一定能出現雅馬哈、本田、鈴木一樣的摩托車企業》,文章發表後,跟帖不少,點贊不多,從評論來看,多數人不同意這個判斷。

有人說,“再過10年,也趕不上日本60年代的水平”,還有人說“不是技術的問題,是人的問題”,“大城市摩托車不解禁,100年都追不上”,“60年代日本100多家摩托車企業,80年代有20多家,現在只有4家!一個CB400生產30年共6代的沉澱,國產難望其背,更不用說1000的公升級超過200匹馬力,還不超過400斤”,也有謹慎支持的觀點,“國產摩托車想和日本低端的追平,10年應該差不多,要想中端和高端摩托車這個世紀估計都追不上”。

總結起來,中國的摩托車產業在10年內很難趕上日本,原因是人的態度問題、禁摩政策、技術積累。這些問題很現實,也很棘手,每一項都是難題。

首先,態度問題。

由於摩托車的體量小,相比汽車總體價格便宜,企業賺快錢的思想更甚。而摩托車的複雜程度一點也不比汽車小,並且由於摩托車是兩輪,安全問題還要比汽車更復雜,只想賺錢的態度難以把事情做好。而反觀日本剩下的摩托車企業,哪一個不是有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哪一個不是將摩托車的品質放在首位。國內的一些企業拼技術拼不過,就堆積配置,在外型上下功夫,爭取“外貌協會”成員。稍微好一些的企業,剛剛去掉合資的商標,就將自己的摩托車賣得比合資的還貴。

國內的汽車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基本解決了三大件的核心技術,而國內的摩托車企業仍然缺乏核心技術,缺少工匠精神,缺少做事業的精神,而只想着賺快錢。

第二,禁摩政策。

對於一項市場受到政策限制的產業,也難怪企業沒有積極性。禁摩就沒有市場,雖然隨着國內用戶消費能力的提高,摩托車市場中玩樂型摩托車的比重增加,但是大城市禁摩、13年報廢等政策限制,導致整個摩托車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仍然有限。這使得企業不敢投入。

另一個因素是國家對於燃油車的遠期政策,海南省提出2030年禁售汽柴油車,歐美普遍在2030年至2040年禁售燃油車,作爲機動車的摩托車也不可能例外。留給摩托車企業的時間有限,企業的積極性也相應變得有限了。

第三,技術積累。

確實,摩托車的複雜度決定了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產業,沒有時間的積澱,難以在短時間內追趕上日企。

評論裏的不自信可以理解,對於國內摩托車企業,消費者也是怒其不爭,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現階段的國內摩托車企業也在進步。

大長江豪爵的漆水值得稱讚,很多摩托車企業也是國際品牌包括本田、雅馬哈、鈴木、川崎的零配件供應商,國內的一些企業也掌握了一些技術。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全面升級爲電噴摩托車以後,國內摩托車的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隨着國內摩托車政策的鬆動,比如150ml排量以下的摩托車免徵附加稅、摩托車轉籍異地通辦、摩托車駕照一證通考,這些政策都釋放出對摩托車產業的鼓勵態度,提升了摩托車企業的發展動力。

如果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國內的摩托車產業經過幾十年的合資合作,和汽車產業一樣,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而政策方面可能也會越來越寬鬆,只要摩托車企業轉變態度,在10年的時間內,雖然不可能超越日企,但還有可能趕上日企的基本低端水平,造出看着舒心,用着放心的摩托車。

其實,最擔心的不是能不能趕上日企的基本水平,而是留給燃油摩托車的時間可能只有10年到20年的時間,到時候就算趕上了日企,也沒有太長的發揮時間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