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清政府內外交困,面對西方列強的洋槍火炮只能選擇被動挨打,在西方列強施壓下,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是,這種局面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康熙年間,清政府與俄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就是個相對平等的條約。不過,即便是這個看似沒有喫虧的條約,在簽訂過程中康熙還是被俄國人狠狠地擺了一道。

17世紀末期,俄國人經常騷擾我國東北地區。按理說,關外是女真人發家的地方,清政府不可能放任不管。但是,滿清入關之後,偏偏不怎麼重視這塊地,只管驅逐其他民族的人,卻不怎麼開墾保護,邊防力量非常薄弱。

面對俄國人三番五次的騷擾,康熙非常頭疼,雖然他下令俄國人來一次就打一次,可是沒完沒了的糾纏依然讓駐守的士兵疲憊不堪。俄國那時實力也不算太強,儘管有火槍和火炮,但是東北幅員遼闊,要想打退清軍,一口氣吞下確實有點難度。

後來,駐防東北的清軍越來越多,俄國人一看,這根本不是對手,就主動向康熙求和。俄國人打不過來,康熙帝又忙着鎮壓關內的叛亂,無暇顧及東北,兩方一拍即合,決定在談判桌上把這事解決了。

清政府這邊的想法是以尼布楚爲界,最差也要保住額爾古納河,這不是個苛刻的目標,康熙還是不想打仗,留些地盤給俄國人居住和通商是沒問題的。

俄國代表戈洛文的野心就比較大了,他想以黑龍江爲界,把整個外東北都劃入俄國,底線則是佔領雅克薩,讓駐紮的清軍退兵。俄國人雖然獅子大開口,但是他們也沒有太多把握,畢竟當時俄軍實力差,真打起來未必是清軍的對手。

不過,俄國這個代表戈洛文卻是個工於心計的人,在談判正式開始之前,就給康熙設了一局。兩國談判,有一個角色非常重要,那就是翻譯。俄國人根本不懂漢語,而清廷內外也找不出一個會俄語的人,兩國折中,選擇用拉丁語進行談判。

當時,康熙身邊有一個傳教士叫做南懷仁,他原本是尼德蘭人(即荷蘭),是個虔誠的基督徒,34歲選擇遠赴東洋來到中國傳教。南懷仁跟在康熙身邊,備受信賴,這個人既懂天文曆法,又掌握機械原理,康熙把他當作自己的科學老師。

康熙打吳三桂的時候,火炮出了問題,就是南懷仁率人緊急修復的,雖然滿朝文武大臣能幹之人很多,但是,康熙對南懷仁一直高看一等,喫穿用度各種優待還封了個二品的官銜。一個傳教的洋人能坐到這個位置,是相當了不起了。

決定和俄國談判後,康熙就找到了南懷仁,他要南懷仁幫他聯絡兩個拉丁語翻譯,參與本次談判。南懷仁把自己熟悉的兩個傳教士推薦給了康熙,一個叫張誠,一個叫徐日升,分別是法國人和葡萄牙人,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西歐傳教士,而且都在清廷供職,職位還不低。

康熙採納了南懷仁的意見,他覺得這兩個翻譯既然是西歐人,和俄國也沒有什麼瓜葛,應該能秉公辦事,在派這兩人出發談判時,康熙還給他兩都賜予三品頂戴,希望這兩人能好好當差。

岔子就出在這裏,俄國代表戈洛文在談判前就用皮毛收買了這兩人,收了賄賂,徐日升很爽快地就把康熙談判的底線告訴了戈洛文,在談判的過程中,他是各種通風報信,歪曲事實,不斷地利用技巧向清政府施壓。

在這兩個內奸的竄掇下,清政府與俄國整整談判了八個月,最終以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爲界,劃分兩國領土,這個也基本上到達康熙帝談判前的心理底線了。

表面上看,清政府並沒有喫大虧,但是,當時兩國交戰的戰況是清軍明顯佔上風,如果繼續打下去,清軍獲勝的概率非常大。要是沒有張誠和徐日升從中作梗,索額圖也不會對東北人民的抗俄鬥爭坐視不管,如果清軍支援東北人民,說不定一分地也都拿不走。

可惜沒有如果,談判結束,一錘定音,歷史已經成定局。這兩個傳教士到底也不是大清子民,怎麼可能效忠大清,他們只會效忠於自己的“利益”。

更令人惋惜的是,康熙帝直到談判結束也沒有察覺到翻譯的異常,對待傳教士還是頗爲信任,這爲日後大清和西方列強的鬥爭埋下了禍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