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國點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11月1日正式開啓)

W020201101241911484605.jpg

10月15日上午,北京市東城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宣傳日活動在鐘鼓樓廣場舉行。圖爲居民在活動現場參與互動拍照體驗。(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W020201101241911491952.jpg

圖爲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興寧區人口普查員利用手機幫助社區住戶完成自主填報戶主認證。廖章利 攝

“大國點名,沒你不行。”

11月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式開啓,全國700多萬普查員將走入千家萬戶開展普查登記。此前,自10月11日起,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攜帶統一證件,對全國4億多住戶進行實地勘察。

此次全國人口普查有何新特點?14億人口普查的科學方法是什麼?如何辯證認識中國的人口問題?記者採訪了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及有關專家學者。

爲編制“十四五”規劃提供科學準確的人口信息支持

人口狀況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國情,人口普查是摸清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也是最早進行人口統計調查的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公元前2200年,大禹就曾經“平水土,分九州,數萬民”,此後歷朝歷代都沒有停止過人口統計。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四千多年的人口統計史中,始終沒有開展過一次科學的全國人口普查。

新中國成立後,爲配合全國人大及地方各級人大選舉,同時也是爲了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於1953年進行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1964年開展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1982年開展的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真正與國際接軌,自此每隔十年,尾數逢“0”的年份便進行人口普查,2010年是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有着重大現實意義。

“通過人口普查全面查清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和分佈,準確把握人口變化趨勢性特徵,可以爲科學制定‘十四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供科學準確的人口信息支持。”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李曉超說。

“目前我國人口發展進入轉折期,需要通過普查摸清人口狀況,服務宏觀決策。”據李曉超介紹,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我國人口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發生了顯著改變,出現重要轉折性變化,人口總規模增長慣性減弱,勞動年齡人口波動下降,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準確把握人口變化趨勢性特徵,能夠爲科學制定國家發展戰略、完善人口發展政策、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我們能明顯感受到各個部門對人口數據的迫切需求,因爲公共資源要按照實際服務管理的人口規模來配置。可以說,大到國家戰略,小到家門口的商超佈局,都離不開準確的人口信息支持。”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衛民舉例說,伴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事業就要從過去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爲重點,逐步轉向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特別是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上來。

人口普查獲取的信息最終會使每一位參與者受益

人口普查不僅是爲國家普查,普查結果最後也對每個老百姓、每個普查對象有用。恰如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評選的一條優秀標語所說:“人口普查有你有我有他,準確登記利國利民利家”。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證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況。

“普查獲取的各類信息最終會使每個參與普查的人受益。”陳衛民舉例說,分年齡的人口數告訴我們在一個地區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學,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顧,政府可以根據這些數據規劃學校和老年人服務設施;人口就業的數據告訴我們哪一類人羣就業有困難,政府可以有針對性地制定促進就業的政策。我國各級財政每年都會劃撥大量資金,用於修建學校、醫院、圖書館和其他公共設施,完善公共交通系統,確定警察和消防部門的地點等,都要以人口分佈的數據資料作爲重要參考依據。當遭遇地震、洪水、重大疫情等災害時,人口普查信息可以幫助確定需要救助的人員和物資數量。人口普查信息在修建商業服務設施上也發揮着重要作用,比如建造購物中心、電影院、銀行、餐飲設施等。

“實踐證明,人口普查是一項事關每個人的國家行爲。只有每個人都參與配合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才能取得成功,人口普查數據才能反映一國人口的真實情況,才能使每個家庭、每個人都受益。”李曉超說。

在14億人口大國開展普查,如何確保真實準確、不重不漏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方案》規定: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點是2020年11月1日零時。由於人口每分每秒都在變化,定下這個標準時點,就相當於拿一個巨大的相機,將那一刻的整個中國人口“定格”。

“人口統計主要包括人口經常性登記、人口抽樣調查、人口普查等方式。人口普查以調查靜態數據爲主,可以獲取較爲全面的人口以及與人口有關的社會經濟特徵數據,是其他調查方式所代替不了的。”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翟振武說。

人口普查是一項全民總動員的國情國力調查。在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人口普查究竟是怎麼查的?如何確保普查登記真實準確、不重不漏?

“爲了確保普查對象不重不漏,需要組織幾百萬普查員走進住戶家中,對居住的人口進行登記,這叫做‘入戶’。”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普查處處長肖寧介紹,以房“查人”是世界各國進行人口普查普遍採用的方法,因爲人都居住在房子裏。所以人口普查是以“查房”的方式來查準人口。

人口普查登記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劃分普查區域。普查區域劃分以地域爲原則,分省、地、縣、鄉、普查區和普查小區六級。其中普查區以村居爲基礎,再按照一個普查員所能承擔的工作量,劃分成若干個普查小區。“這些普查區域彼此不重不漏,所有區域連接起來完整覆蓋我國地域。”肖寧說。

隨着人口流動性的增加,居住地不唯一的現象普遍,如何準確鎖定普查對象、保證人口不重不漏?“如果是人戶分離,比如戶口在老家、常住在外地,我們兩頭都會登記,彙總時要進行排重;我們還會根據行政記錄進行覈查,比如一個人現有地和戶籍地都沒登上,但行政記錄裏有,我們就會反饋給普查員讓他去找這個人;再比如,一個人現有地沒登上戶籍地登了,這個人其實沒漏,但他的狀態不對,我們會通過大數據比對來覈實。”肖寧說。

據瞭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將首次採集普查對象身份證號碼,以實現與公安、衛健等部門行政記錄的比對覈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此外,這次普查還將運用大數據開展比對覈查,確保數據質量。

“普查不像抽樣調查。抽樣是通過樣本來推算總體,普查則是通過科學的組織方法,把每一個人都登記上來。那14億多人口怎麼登全了,我們靠的是科學的方案,嚴密的組織和有效的措施。比如,這次普查按照區不漏房、房不漏戶、戶不漏人的要求,採取挨家挨戶上門登記的方法;對人戶分離人口採取兩頭登、跟行政記錄比對、跟大數據比對等方法,都是確保把人口登全的措施。”肖寧說。

第一次、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均使用算盤進行手工彙總,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首次採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首次引入光電識別技術,通過計算機自動識別代替人工鍵盤錄入。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登記方式,增加了普查對象通過互聯網自主填報,數據採集手段由以往普查的使用紙表登記,改爲使用PAD或個人智能手機登記,登記完成後實時直接上報數據,這樣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有利於提高數據質量。

“真實、準確、完整、及時,是全國人民對普查數據的期待,也是人口普查工作者永恆的追求。”肖寧說。

提高人口質量優化人口結構,從“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特徵一直被看作是中國最大的國情,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國人對人口問題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複雜的過程。

上世紀五十年代,經濟學家馬寅初在《新人口論》中系統論述了中國的人口問題,提出了“我國人口增長太快”的命題。他分析了我國人口增長速度過快的原因,論證了人口增長太快同積累、消費之間的矛盾,提出了控制人口生育的建議和措施。遺憾的是,他的這些主張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廣泛共鳴。國家沒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辦事”,人們也覺得“多子多福”。

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人口已經多達8億,國家開始關注計劃生育問題。1978年,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一次把“國家提倡和推行計劃生育”寫入憲法。此後,中共中央發出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的號召。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口多底子薄被作爲基本國情提了出來,人口多成了一個問題。

獨生子女政策實施以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我國生育率不斷下降,人口老齡化加速,如保持生育政策不變,勢必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啓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

2016年5月18日,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第八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先進表彰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我國人口衆多的基本國情不會根本改變,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不會根本改變,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緊張關係不會根本改變,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必須長期堅持。

“以前經濟沒有發展起來,人均收入水平低,增加一口人,解決喫飯問題都比較難,人多可能就是一個包袱。現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了,人口多意味着市場大,就有可能從包袱變財富。”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成德寧分析說:“實際上,人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增加一張嘴的同時也帶來一雙手,關鍵在於怎麼用、有沒有配置好,能夠利用起來,就是‘人類最後的資源,也是最寶貴的資源’。”

歷史地看,人口問題的解決總是相對的,而它的存在則是絕對的,只不過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階段上所出現的人口問題的特點不同而已。對人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是社會發展的結果,社會發展到什麼程度,人們的認識相應就會到達什麼程度。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唐遙分析,人口問題至少包含以下四個重要維度:一是人口總量,它決定潛在的供給和市場容量,直接影響經濟總量;二是人口的年齡結構,即是否有足夠的年輕人能夠接替老年人,這對國家稅收及養老金開支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也決定個體家庭養老負擔輕重;三是人口質量,每一個學生和勞動者均可通過教育和培訓來提高其所擁有的人力資源;四是人口的空間分佈,現代經濟的發展創新主要來自於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人口需要合理有效聚集,這涉及人口流動等政策。

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發揮人力資源的潛力與優勢是促進我國經濟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最大支撐。

“我們不僅面臨人口總量的壓力,還面臨提高人口質量、優化人口結構的挑戰和任務。現在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把勞動者從人口紅利變成人才紅利。有了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創新就會成爲有源之水。”成德寧指出:“這就要求我們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

“所有的發展,最終落腳點還是人的發展。人的發展,不僅是發展的動力,也是發展的目標。”成德寧說。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netease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馬文靜_NB1580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