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以爲我是大師,我不喜歡當代繪畫。”

巴爾蒂斯(Balthus,1908-2001)不喜歡甚至拒絕現代藝術。他說:'我不是一個現代畫家,我一點沒有當代氣息'。他的畫如他所言,是在“創造出一種可以傳遞事物之神,並表現我所見到的現實之美的繪畫”。

巴爾蒂斯認爲:'繪畫只能產生於一個特定的氛圍,這種氛圍今天已經不再存在了。這就像把某人打發到沙漠裏,讓他在那裏種植果園。我們的時代不能結下藝術之果,它走向了末路,夢想已經結束了。'他對當代所有的東西都抱着懷疑的態度,甚至對它們感到厭倦。

在他眼裏,'我們生活的時代令人噁心,缺乏藝術,沒有美感'。他十分反感現代藝術強調自我實現的傾向,主張藝術家必須是服務於大自然的工匠,藝術家應該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勝任於這個合乎倫理道德的任務。

巴爾蒂斯是個孤獨的人。他的孤獨與我們常常經歷的不被理解的孤獨不同,他的孤獨來源於他對自我存在的認識。既,他意識到了自我,卻並不瞭解自我。他繪畫正是爲了瞭解自我而做的努力。巴爾蒂斯說:“我一直在我的畫裏確認自我,結論是:我不存在”。

巴爾蒂斯於 2001 年 2 月 18 日在他的隱居地——瑞士羅西尼爾羣山中的大木屋裏安詳去世,還差 10 天,他就滿 93 週歲。

這位跨進 21 世紀的最高齡的繪畫大師,被畢加索譽爲“ 20 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他的作品售價極其昂貴,而在公衆中的知名度卻不高。因爲他這一輩子始終拒絕別人談論他的作品,更反對談論他本人。然而,由於他傑出的藝術成就,他去世的消息仍然在巴黎引起深切的傷感、無窮的懷念。

巴爾蒂斯是波蘭裔法國人,1908 年 2 月 29 日出生於巴黎。父親是繪畫史教授,母親是畫家。他自幼泡在畫堆裏,又有生性敏慧、學識淵博的雙親指點,走上繪畫之路順理成章。

他不是通過讀美術學院,而是靠臨摹名畫走上創作道路的。年輕時,巴爾蒂斯在盧浮宮臨摹喬託、安格爾、庫爾貝、塞尚等大師的作品。20 世紀 30 年代步入畫壇,40 年代嶄露頭角,50 年代爲人熟知,到 80 年代才成爲巨匠。他這一生,與光線和色彩作伴,精心作畫。

與多產的畢加索不同(他一生作畫 3000 多幅),巴爾蒂斯一生作畫僅 350 幅。他作畫慢,有的作品要花費 10 年功夫才能完成。他對每一幅畫的構圖、色彩、線條都斟酌再三,醞釀許久,可以說,他的畫作件件是精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