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冤案平反,只是真相的一部分

“他們說我兒子不是張玉環殺的。但我兒子被人殺死了,是誰殺的?總要給我一個說法。”近日,“張玉環案”原案受害兒童的母親舒愛蘭接受採訪,將兩個被殺孩子的家庭重新拉回到人們的視野。

27年前,張玉環被指殺害同村兩孩童,7年後被判處死緩。歷經20年的申訴,被羈押9778天后,他於今年8月獲改判無罪。幾天前,張玉環的家人領取了國家賠償決定書,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向張玉環支付國家賠償金共計496萬餘元,包括無罪羈押9778天人身自由賠償金和精神損害撫慰金。

“張玉環案”改變了3個家庭的命運。張玉環等來公道,被害人家庭則在繼續尋找真相。另一受害兒童的母親劉荷花近來常常覺得喘不過氣——她一直恨的人竟然是無罪的,那她該恨誰呢?除了真兇,還應有冤錯案件的製造者。

10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的全國法院審判監督工作會議上披露,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法院依法辦理各類審判監督案件178萬件、刑罰執行變更案件386萬件,再審改判刑事案件1.1萬件,依法糾正張氏叔侄案、呼格吉勒圖案、聶樹斌案等重大刑事冤錯案件58件122人。

這些冤錯案件糾正的過程,張氏叔侄案等了10年,呼格吉勒圖案經歷了20年,聶樹斌案是22年……這些冤錯案件中也只有部分得到了完全澄清,有些真相可能再也無法追尋。回顧這些案件的發生,可以發現,被告人供述在其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比如發生於1994年、宣判於1998年的佘祥林案,以及發生於1998年宣判於2003年的趙作海案,由於沒有使用當時已有的、相對比較成熟的DNA鑑定技術來確定被害人身份,只是依靠被害人親屬對高度腐爛的屍體進行外觀辨認的方式,導致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在確認被害人這一環發生了重大錯誤。數年後“亡者歸來”,冤案得以糾正,重獲自由的趙作海和佘祥林都反映,當時的招供是被逼而爲。

在石家莊西郊發生的聶樹斌案中,直接證據只有聶樹斌的有罪供述,現場勘查筆錄、屍體檢驗報告、物證及證人證言等證據僅能證實被害人死亡的事實,不能證實被害人死亡與聶樹斌有關。但聶樹斌還是被作爲強姦殺人案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並被判處了死刑。

2005年,另案被告人王書金自認系聶樹斌案真兇,經媒體報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對原審被告人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姦婦女再審案公開宣判,宣告撤銷原審判決,改判聶樹斌無罪。而在王書金的二審判決中,法院認定王書金的供述與石家莊西郊強姦、故意殺人案在一些關鍵情節上存在重大差異,該案不是王書金所爲。真相還未大白。

德國法學家拉德布魯赫說過:“自從有刑法的存在,國家代替受害人施行報復開始,國家就承擔雙重責任……刑法不僅要面對犯罪人以保護國家,也要面對國家保護犯罪人,不單面對犯罪人,也要面對檢察官保護市民,成爲公民反對司法專橫和錯誤的大憲章。”

爲了避免冤假錯案,我國刑事訴訟法早在1979年即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2012年修改後的刑訴法更確定了“證據確實、充分”的刑事證明標準,對證據確實、充分的條件進行了細化。物證沒有得到詳細調查的情況下,冤案被製造出來,真兇則逍遙法外。

今年1月,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再審改判無罪的張志超強姦殺人案中,原審兩位證人的證言之間產生了嚴重衝突,而這兩名證人的證言與張志超的供述之間也存在矛盾。此外,4名同學證明被告人張志超沒有作案時間,這些證言在原審中未被出示。張志超的有罪供述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便存在疑問。與此同時,案發現場也沒有發現任何指向張志超作案的客觀證據,無法形成完整的證據體系。據此,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再審認爲,原審認定的張志超強姦罪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

張志超的辯護律師發現,被害人的屍體上套有90釐米×108釐米的白色塑料編織袋,根據編織袋上的字樣,基本上確認編織袋是裝柳編等工藝品出口的袋子。律師認爲,該編織袋只能是兇手佔有並使用的,查清楚來源,基本上可以確定兇手。原審時,因爲沒有查清楚,判決書迴避了這一物證。15年過去,這一線索能否得到繼續追查,案件真相能否水落石出,也成了一個謎。

頂着“疑罪從無”的名義獲得無罪,張玉環們依然要承受許多無端的懷疑和指責,無法真正從案件中解脫。在某種意義上,無論是被平反的蒙冤者還是原案件的受害人,查明真兇都是他們最大的目標。張玉環的哥哥張民強就表示:“我們希望公安機關,能對當年兩個死去的小孩死因重新立案複查,捉拿真正的兇手,對死者家屬交代,也是對社會一個交代,如果公安機關能抓到真兇,我們願意從張玉環的賠償金裏,拿出5萬元獎勵參與偵查的幹警。”

近年來,隨着刑偵領域新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我們不斷看到一些陳年積案告破,比如塵封28年的“原南京醫學院女學生被殺案”。但對於張玉環案的受害人來說,蒙冤者平反還不是終點。

劉言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劉德賓 SN2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