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可以說是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儘管它只有短短的五千字,但是卻影響了中國無數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道德經》甚至還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暢銷海外,海外著名的哲學家康德,尼采和黑格爾都深受道德經思想的影響。而且《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就連著名的披頭士樂隊也曾經拿《道德經》中內容作歌詞。

讀過《道德經》的人都知道,老子在書中特別強調了無的作用。老子認爲無纔是天地的本源,認爲無爲纔是最好的處世方式。但我卻看到了有人對《道德經》產生了誤解,他們認爲《道德經》其實就是給人洗腦的,讓人心甘情願的碌碌無爲,平庸一輩子。不得不說,這是我見過對《道德經》最錯誤的解讀。

這讓我不禁思考爲什麼會有人產生這樣的誤解,後來我終於發現,一部分人之所以把無爲當作碌碌無爲,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把《道德經》讀的太淺了,有些人只是簡單的瀏覽了一遍《道德經》就到處宣揚說自己已經把道德經讀完了並且讀懂了。其實,他對《道德經》的瞭解或許只是皮毛,或許是完全誤解,所以纔會把老子所說的無爲理解成碌碌無爲和平庸。

第二個原因就是隻讀了一遍《道德經》,卻從來不去思考內容背後的哲理。比如說有人在讀《道德經》第一章的時候,只知道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可以叫出來的名字都不是真正的名字,無是天地的源頭,有是萬物的開始。但是他們卻從來不去思考。究竟什麼是道,什麼是名?什麼是有?什麼是無?無和有的辯證關係又是什麼?

如果只是看《道德經》的原文翻譯,卻從來不思考《道德經》中每一句話背後所隱藏的智慧,是永遠無法讀懂《道德經》的,也會因此對《道德經》產生很大的誤解,認爲《道德經》的宗旨就是一切都要順其自然,忽略個人的努力。

在《道德經》的第二章中有一句話叫做: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功成名就而不據爲己有,因爲不據爲己有,所以也不會失去。我們通過這句話也可以看到老子的態度,老子從來沒有說過個人應該放棄努力。他反而贊成大家建功立業的,只不過是老子提倡大家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時刻擁有一種無爲的態度,只要你付出了努力,不管結果還是失敗,都要順其自然的接受。

當然,如果你很幸運的獲得了成功,那麼在成功之後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將自己所有的利益與榮譽都據爲己有,而是要學會跟別人分享,正如老子所說的只有不據爲己有,纔不會失去。

真正的無爲從來不是選擇平庸和碌碌無爲,而是你儘管努力,不管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都要學會接受,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帶着盡人事聽天命的心態去面對。真正的無爲不是頹廢的理由,更不是失敗者的藉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