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T3出行CEO崔大勇:三年將投100億元,搶佔接近30%市場份額

記者|柯曉斌

背靠中國一汽、東風汽車長安汽車等車企,同時,又擁有阿里騰訊兩大巨頭股東,T3出行(下文簡稱‘T3’)自從去年7月登陸南京之後,先後已經在武漢、廣州等11個城市上線運營。

和滴滴C2C不一樣,它是屬於B2C模式。但B2C的網約車模式在國內市場發展的並不順利,同樣背靠車企的曹操出行、首汽約車均從去年開始加大力度佈局加盟商,轉型做類似滴滴的模式。此前,首汽約車CEO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B2C的模式的確有很多坑,想要獲得成功的挑戰非常多。

日前,T3出行CEO崔大勇接受了界面新聞記者採訪。

談及C2C和B2C的模式問題。他認爲,B2C不一定意味着就是成本重,成功與否不在於模式,而是在於規模,他認爲只要成功搶佔20%以上的市場份額,就能活下去。他表示,接下來3年,T3計劃投入100億人民幣去搶佔30%的市場。

另外,談到爲何騰訊、阿里在投資滴滴後,還要投資T3。他表示,到無人駕駛時,沒有製造能力或者運載工具能力就很困難,純撮合C2C就會喪失控制力。所以,阿里和騰訊認爲這個賽道還有一個玩家能贏,就是OEM。

他表示,這兩年會迎來網約車市場的拐點,大量的定製化網約車即將出現在市場上,T3的在定製化車型將在明年3月份批量上線。他希望,通過前期數據的積累,T3在未來能成爲無人駕駛的核心運營商。

20%以上市佔率才能活下去

界面新聞:今年的目標是在每個進入的城市達到20%的市場份額,完成度怎麼樣?

崔大勇:在已經上線的這11個城市中,基本達成了目標,其中武漢、長春、已經超20%,目前,南京市佔率在16%以上。

界面新聞:很多人認爲T3是通過補貼纔拿到這個市佔率。

崔大勇:也不能說沒有補貼,但補貼不是最重要的手段,靠資本的力量獲得市場份額那是過去的打法,當時是比錢的多少,誰有錢就贏。

現在,國家要求出行平臺要三證合規,出行行業原來從比錢大小的邏輯,變成了現在比誰安全、合規、服務好,這個要素髮生變化了。運力合規是T3的優勢。

界面新聞:價格戰有標準嗎,補貼多少就會被認定爲是過度價格戰?

崔大勇:價格戰很容易識別,我認爲10%多的補貼率是合理的,但如果你50%的補貼,那就是非正常的,這方面政府有很敏感的識別度。

界面新聞:合規是緊箍咒,這個窗口期有多久,如果窗口期足夠長,對堅持做合規的平臺會不會是壓力?

崔大勇:我判斷窗口期是3年,也就到2022年或者2023年。在武漢,T3直接投入6千多臺車,市佔率已經達到30%,這些車子都是合規運力。

界面新聞:目前盈虧情況怎麼樣?

崔大勇:現在是投入期。

界面新聞:剛剛你說窗口期是3年,是不是意味着3年之內T3都會是比較難受的。

崔大勇:這3年之內都是屬於投入期,要不斷的擴市場、拉新、促活,肯定會投入。預期是投入100億元去搶佔整個網約車市場接近30%的份額,做到B2C第一,行業第二。

界面新聞:爲什麼目標是接近30%?

崔大勇:相比滴滴,T3 最大的問題是,因爲車輛密度不夠,司機接駕時間較長。我們測算過,在一個城市達到20%以上的的市佔率時,在接駕時長上纔會跟競爭對手接近。

同時,只有達到20%以上,後面的很多商業場景纔可能去實現。

T3是另外一個賽道

界面新聞:首汽約車、曹操都轉型成爲了“滴滴”模式,是不是意味着,直營的模式其實走不通?

崔大勇:不能從結果倒推,把歸因歸到模式問題,裏面因素很多,和B2C或C2C沒有直接關係。達到20%以上的市佔率,運力有保障的情況下,司機單量才能喫飽,平臺才能活下去。比如優步和Lyft,Lyft用了5年時間佔到了15%以上的市佔率,才活到了今年,所以在北美市場變成了兩個平臺共存,其他小平臺根本活不了。

達到一定的市佔率,這纔是根本,不是B2C成本就一定重,就活不下去。

界面新聞:阿里和騰訊當年支持快的、滴滴是爲了推支付,T3的部分股東(主機廠)訴求是什麼?

崔大勇:爲了無人駕駛。車企提供的車,經過T3所產生的數據,能對他們進行反哺。

界面新聞:目前,這些數據會共享給T3的股東?

崔大勇:是商業化的合作,不是給,涉及到他們各家車的數據會給,別的數據我們商業合作。

界面新聞:阿里和騰訊也是滴滴的股東,爲什麼還要投T3?

崔大勇:它們先押注了互聯網類型的賽道,這個賽道已經贏了,滴滴已經成了頭部公司。從無人駕駛的終局來看,他們認爲這個機會屬於OEM。只有這個賽道有勝出的概率,它才能押注,否則它不會投的。

界面新聞:你是說OEM做網約車?

崔大勇:這是阿里和騰訊投了滴滴還願投T3 的原因。往後走,尤其走到無人駕駛領域,沒有製造能力或者運載工具能力就很困難,純撮合C2C就會喪失控制力。所以,他們認爲還有一個賽道能贏,就是OEM。

單個OEM做網約車,成功概率極低。因爲需要大量的錢,就必須跟社會上的資本融合,而且產業鏈也能跟着賦能。

界面新聞:T3會造車嗎?

崔大勇:不會,大股東已經是OEM了,T3不會造車。

界面新聞:如把車子當作移動空間,T3會這方面有探索嗎?

崔大勇:現在T3的車輛是完全自己掌控的,包括整個運營服務的過程。到無人駕駛階段,客戶在車上40分鐘到50分鐘,這段在封閉空間的商業價值還是蠻大的。現在,T3已在車載廣告等增值服務方做探索,但只是小的嘗試,沒有大規模推。

2022年以後,會大面積嘗試生態鏈經濟,現在集中炮火做份額。

界面新聞:爲什麼?

崔大勇:小的時候沒必要做,分散精力。30%的市佔率纔有可能進行延伸。

界面新聞:做移動空間,也能增強用戶體驗。

崔大勇:這個對車有要求,真正的增值體驗是在無人駕駛之後,有司機在車上和沒有司機在車上,乘客放鬆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沒有司機,這就是是一個敞開的空間,不管打遊戲、看廣告,還是休閒娛樂,都會很放鬆,那時商業變現的潛力更大。

界面新聞:會有過渡階段嗎?

崔大勇:會有的,現在T3也在做嘗試了,比如車載大屏、後車窗的投影、車上張貼廣告等,但這些還不夠,它最大的價值是車輛的端口和整個生態鏈連接。

“無人駕駛運營商”

界面新聞:三年後,你希望T3成爲什麼?

崔大勇:現在努力於成爲最值得信賴的出行服務公司。終極目標是無人駕駛時代的核心運營商。

界面新聞:這是兩個不同的戰略目標,如果讓你劃界線,拐點是什麼時候?

崔大勇:以2027年爲拐點,只有獲得了乘客的信任才能成爲無人駕駛的核心運營商。

界面新聞:有些無人駕駛的項目已開始小範圍的落地了,會擔心時間差嗎?

崔總:不擔心,因爲T3的目標是做平臺端,平臺端和車有本質的區別。三大OEM做的都是單車智能加平臺的智能,T3做的雲端調度和客戶服務,這個能力是需要積累的。

界面新聞:滴滴的數據積累強於T3,同時它也做無人駕駛,這兩個維度一起,優勢會不會延續到無人駕駛?

崔大勇:無人駕駛場景下私家車的比重會銳減,會低於40%。那時候本質的運營一定是B2C,一定是B端的車輛提供這種服務,私人不會買。那時車輛是沒有司機的,車子都在大街上漫遊,需要的是雲端控制平臺。

界面新聞:可以理解成未來100億的投入,是爲獲得數據爲下半場的無人駕駛做準備嗎?

崔大勇:不能全這麼理解,新入局者成長是必須付出代價的,這是符合客觀規律。T3入局時就瞄準了“自動駕駛運營商”的目標。當下,需要建立公衆對T3的信任,和自身的能力。

界面新聞:有在嘗試做定製車型?

崔大勇:明年3月份會批量上線,跟3大OEM廠合作的,今年年底會量產。會有電動滑門、一鍵式換氣、司機的座椅可以按摩等。

界面新聞:這會是網約車賽道的拐點嗎?

崔大勇:是拐點,它是無人駕駛之前過渡期的核心拐點。

界面新聞:滴滴也今年將推出定製化車型D1,他們會不會有先發優勢?

崔大勇:不會,即使D1上來也是很有限的,因爲純定製化網約車和C2C模式有本質性差別,私家車加盟不可能強制更換。

界面新聞:意思是明年定製車型會覆蓋到T3全部車輛?

崔大勇:對。如果那個車競爭力強,可能後面的車全用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