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被分成兩半的人,一邊熱愛生活一邊憎惡生活。——阿倫·瓦茲

1.

“早安,打工人!”

每天早上我醒來點開朋友圈,總能看到清一色自稱“打工人”的朋友,用互道早安的方式開啓新的一天搬磚生活。那感覺,簡直讓人如沐春風。

“打工人”這個梗火了之後,我看到很多人吐槽說這是什麼升級的社畜精神,什麼喪文化之類的負能量。恰恰相反,我覺得“打工人精神”是一個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文化現象。

道理也很簡單,說明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深刻意識到了自己工作的意義所在。

過去,年輕人把工作稱爲“幹事業”“拼前程”,聽着就是滿滿的正能量。確實,那時候社會風氣很純粹,你努力就是會有回報,你加班就是會得到補償的。

可現在呢?

“大人,時代變了。”年輕人醒悟了。

不論我從事什麼工作,只要我沒有掌握生產資料,沒有拿到公司一毛錢的股份,那我就只個出賣時間換取報酬的勞動者,僅此而已。

以前我看各種勵志的職場雞湯文,那叫一個熱血沸騰,巴不得放下手機就衝到公司幹他個三天三夜。彷彿只要我足夠努力,“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就是隻是時間問題。

可後來我逐漸清醒過來,我越努力,收益更大的大概率是我的老闆。

而三年後迎娶白富美的,恐怕也不是我,更可能是他。

2.

很多朋友初入職場時,對於工作的認知還停留在奉獻,熱忱,夢想等等的層面,直到被被社會一頓毒打才明白,自己太天真了。

資本家的嘴,騙人的鬼。

爲什麼你的領導沒事就喜歡開會勾勒藍圖?因爲畫餅的成本無限趨近於零,而團隊士氣高昂帶來的收益,卻又驚人。

哪怕有一天,你的領導“獨具慧眼”,把你從打工人進化成了打工總監,也別忙着感激涕零。

他可能只是希望你在更高層的崗位上,可以奉獻更多剩餘價值,並且帶動整個團隊也能產生更多剩餘價值。

只可惜,這一套,已經對年輕人不管用了。

一系列數據表明,90後的離職率,已經甩下80後和70後兩條街。

大家終於認識到,自己就是一打工的。少跟我談情懷,我丫就是賺錢來的。

努力拼搏?那是騙人白嫖加班的。

無私奉獻?不就是要榨乾我的青春。

集體歸屬感?呵呵,裁員的時候怎麼不談了?

我從來不是什麼“奮鬥逼”,我就是個打工人,我只做打工人應該做的事情。不好意思,您要畫餅?麻煩左轉去樓下的早餐鋪,謝謝。

3.

打工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你又不可能不打工,最終只能在被剝削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

沒有人願意當廢物。但是你走上社會以後才發現,當不當廢物這件事,不是個人能左右的。

這種自嘲,揭露了當代職場人無奈的生活現狀:

想要過上舒服的日子,要麼你搖身一變成爲資本家,要麼你卷贏其他打工人。

可,這一切談何容易呢?

創業是個九死一生的苦差,而卷贏其他打工人,更是難上加難。

你一刷朋友圈,發現女性朋友個個混成了名媛。而她們的伴侶,正是你當年瞅不上的臭屌絲。

翻開公衆號列表,營銷號們怒而高呼,“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這時候你才赫然發現,原來其他人的“打工人”只是自嘲,只有你是名副其實。

不過,就像羅曼羅蘭說的那樣,“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打工人精神和喪文化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喪是被動的,是認命的。但人們玩打工人的梗,這個行爲卻是主動和積極的。

它更像是一種心理學上的“自我保護”機制。通俗解釋就是說,當一個人放棄對自己的期待值,甚至勸說他人一併放棄的時候,你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鬆。

如果我不努力,難受的並不是我,而是我的老闆。

至於什麼“成功學”、“消費主義”,通通跟我沒有關係——我只是一個打工人,別想騙我的錢。況且我根本也沒有錢。

那些天天把打工人掛在嘴邊的,其實生活中比誰都通透。正因爲無懼,所以纔會肆意調侃。

畢竟,真的爲生活所苦的人,是說不出一個苦字的。

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我的才華不是拿來取悅你》作者。關注我,毒雞湯管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