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杭州擬立法明確 不得強制業主“刷臉”

原標題:智能物業投資熱:“刷臉”背後的隱私安全之問

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正加速下沉社區,如何讓智能物業在提升業主生活品質的同時守住個人隱私安全,成爲輿論熱點。

近日,杭州市發佈了一份關於“物業管理條例”的修訂草案,規定不得強制小區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公共設備。如獲通過,它將成爲全國首部將小區人臉識別納入物業管理的法定條例。

11月9日,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出臺了《網絡安全標準實踐指南——人工智能倫理道德規範指引(徵求意見稿)》。對於人工智能的部署應用者,徵求意見稿要求,在用戶拒絕或停止使用後,應儘可能爲用戶提供非人工智能的替代選擇方案。無獨有偶,10月21日出臺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中,核心要點便是要將知情權、選擇權留給用戶。

一連串探討與爭論,並沒有桎梏物業智能化的步伐。日前,一批智慧社區試點項目在各地政府的推動下相繼落地。與此同時,智能物業也備受房地產開發商、物業公司和社會資本的青睞。

北京林業大學物業管理系主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社區建設專業委員會委員程鵬告訴第一財經,從長遠來看,智能化是物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智能化可以督促物業公司將科技整合到業務運營的能力中,用軟件能力賦予自身新的核心競爭力”,但智能社區中的大數據監管事宜應當透明,這是立法部門和科技倫理委員會正在完善的地方。

人臉識別助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區

據民政部消息,“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我國社會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依照我國“9073”的養老服務規劃,應有90%的老人居家養老。老齡人口是社區場景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人羣之一,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對小區進行智能適老化改造,成爲物業提升服務質量的重要一環。

北京願景集團勁松社區綜合整治提升項目品牌負責人何星告訴第一財經,勁松社區針對特定的老人進行建檔,通過智能門禁系統的出入記錄數據,物業公司可以瞭解特殊人羣近期出入小區情況,並定期提醒物業人員或者社區志願者上門探訪,以確保老年人的起居安全,避免老人突發疾病卻無人看護的情況。

何星認爲,老舊小區增補智能化設備有別於新建小區,一開始就是爲了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因此其實用性、長期可運營性是考慮的重點。

上海靜安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慄慧君介紹稱,人臉識別技術適用於老年友好的社區公益事業。目前,在當地公建民辦的社區服務點裏,會有針對老年人提供的免費餐飲。“有了人臉識別系統,就餐‘刷臉’,避免了他人代用代領餐食而產生的鄰里糾紛。”

由於人臉識別技術具有唯一性和隨身性等特徵,避免了老年人因遺落門禁卡或因對手機智能門禁系統使用不熟練而被拒之門外的窘境。11月2日,老年住戶較多的合肥市華微小區開展了將安康碼接入小區人臉識別系統的試點工作。此後,業主出入時,個人的生物識別信息會同時進入公安系統和數據資源局,安康碼的情況也同時顯示。

科技紅利引來更多入局者

10月31日,在萬科物業更名爲萬科雲的媒體交流會上,萬科集團合夥人、萬物雲空間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CEO朱保全表示,更名後,萬物雲與其他物業公司不再是競爭關係而是合作關係,萬物雲作爲一個開放的連接平臺而存在。平臺內整合了社區空間裏的設施、設備、資產、人、商業活動等資源。他稱,“將技術融入空間,帶來的不僅僅是服務效率提升,還有管理的顆粒度和透明度的提升。”

解決物業智能化發展中的信息孤島問題,萬物雲並非獨創。如雅生活的“雅管家”聯盟,針對物業管理存在的單一系統智能化、單產品切入誤區、線上與線下脫節、智慧社區與大數據沒有關聯等問題,爲中小物業公司提供聚合平臺。

除了由房地產開發公司和物業公司提供共享資源的信息平臺外,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也紛紛入局,推動物業智能化轉型。

今年9月,騰訊海納與長城物業集團聯合打造智慧社區共享中臺,意在推動制定智慧物業的行業標準。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通過“345計劃”,即三個核心中臺、四大社區場景、五個數據維度,共同致力於智慧化社區的建設與服務。

程鵬曾撰文指出,萬科的理念是可複製,並有參考價值的。“早期市場的耕耘,肯定有賭博的因素。如果不投入物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根本不知道應用在哪裏。”

“刷臉”數據安全之問

當人臉識別進入社區場景,“刷臉”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暗藏了個人隱私失守的風險。被徵集的個人信息去往何處,由誰監管,往往成爲業主們的心病。

在慄慧君看來,智能設備的研發公司或推廣智能設備的社會資本方和物業管理公司在業務上的分離,是一些小區在智能化改造中造成信息安全隱患的根源所在。

她稱,“大多的中小物業公司是不具有智能研發團隊的,這就需要引入社會資本來進行智能化改造。由於人臉識別等技術在後期軟件運營中成本較高,物業本身可能缺乏打造智能社區的自覺,這種情況下,就要依靠科研公司拓展智能設備使用場景的需求來被動完成智能化改造。於是,數據信息在報備政府大數據平臺前,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帶。”

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王雲博認爲,人臉識別的技術目前較爲成熟,但是在管理的一體化上尚欠火候。他指出,智能網絡的建立可分爲三層: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信息採集的規範性和傳感過程是決定數據效用和安全的關鍵。待到數據進入物業和政府接盤的應用層,則相對安全。

合肥香江世紀名城業主委員會會員彭亮亮告訴第一財經,爲了確保數據錄入的完整性,對於沒有交納物業費的業主和小區租客也會徵集個人的生物信息。同時,在登記過程中,物業會提前錄入租客合約到期時間,屆時人臉識別通道將對其關閉。

據第一財經記者觀察,8月以來,在深圳、北京、重慶、四川等多地修訂實施的物業管理條例中,都明確了“將物業管理納入社會治理體系”。在社區人臉識別的應用中,人像採集及安全維護多由居委會和派出所協助管理,進而形成社區層面的數據資源目錄,再與區、市、省、國家的數據平臺對接,達到數據共享交換,完善基層治理的目的。

那麼這是否意味着數據的接盤方越多,業主信息安全越容易受侵犯?築福集團市場中心部田一認爲,這二者不存在因果關係,當然前提是管理得當。

他介紹稱,目前應用在北京通州西營前街和芳古園小區的“雪亮工程”,就是利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基層治安管理。其中,公安部門負責指定智慧門禁系統和視頻監控設備,物業公司負責業主的信息錄入,築福集團提供小區整體智能化佈局設計,而硬件設備的落地則交由中標的社會資本方完成。“大數據的落地運用要求四方參與。但由於政府將數據處理的軟硬件操作規範‘前置’了,所以真正接觸、運用完整數據的只有公安部門。”田一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