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曾經的國軍名將,解放戰爭中戰敗被俘的杜聿明因病去世,被葬入了八寶山。八寶山革命公墓葬的大部分都是我們的黨軍政領導人,以及有名的愛國人士、科學家等,爲什麼這位曾經的戰俘也能被葬入八寶山呢?

其實,這與他抗戰時期的功勞分不開的,作爲一位抗日功臣,恢復自由身份後的杜聿明,自然也需要得到公正的評價與肯定。

杜聿明是陝西人,父親是老同盟會員,受到父親的影響,再加上性格使然,杜聿明在中學畢業後投筆從戎,成了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在討伐陳炯明的戰鬥中,杜聿明開始展現自己的軍事才華。

抗戰開始時,杜聿明被任命爲國民黨第一個裝甲兵團的第一任團長,這也是杜聿明起家的部隊,在1938年擴編爲第200師,後來又擴編爲第21軍,最後改番號爲第五軍。

杜聿明善於練兵,又不畏苦戰,在1939年崑崙關戰役中,杜聿明憑着實力打了一場攻堅戰,重創了日軍中有着“鋼軍“這一稱號的第五師團,而這場勝利,對當時的中國意義重大。

1939年11月,桂南會戰爆發,前線總指揮白崇禧把日軍重要的進攻方向放在了柳州,沒想日軍在欽州灣登陸後直奔南寧而去,因爲準備不足,南寧淪陷,接着就佔領了崑崙關。

南寧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日軍佔領這裏直接切斷了西南的國際交通線,還威脅到了重慶,因此白崇禧在12月15日發動了對崑崙關的反攻,杜聿明的第五軍擔任的是其中的主攻任務。

杜聿明部署得當,他讓鄭洞國帶着第一師和坦克部隊發起進攻,讓戴安瀾帶隊去攔截日軍的增援,結果在這一戰中,第五軍還真的壓制住了日軍的炮兵陣地,只用一天時間就收復了崑崙關主陣地,而日軍的增援也被國軍包抄,到了12月31日,大部分敵軍都被殲滅,崑崙關被收復。

這一戰的勝利並不只在這場戰鬥本身,而是因爲這次崑崙關戰役的勝利,是中國軍隊在攻堅戰中第一次重創了日軍,其日軍王牌第五師團下轄的第十二旅團,軍官死亡率達到85%以上,全旅上下一共死了4000多人,這對中國軍民的士氣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提升和鼓舞。

當時杜聿明所帶領的兵力與裝備,並不比日本強多少,這也證明了杜聿明的軍事指揮能力,杜聿明因此名聲大噪,此後參加了幾乎所有的國民黨方面的大型會戰。

後來杜聿明又被派去緬甸作戰,在緬北戰爭中,杜聿明患了重病,只能被人抬着行軍。就這樣,他還指揮軍隊獲得了多次勝利,在抗日戰場上,杜聿明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

也正是因爲杜聿明太能打了,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才被蔣介石當成了救火隊長,哪裏情勢喫緊就被派去哪裏。

最後一次,被派去淮海戰場,結果兵敗被俘。當時杜聿明身上有病,可是他還是在冰天雪地中堅持到了最後一刻,這種精神還是很讓人敬佩的。杜聿明在被特赦後,也一直在爲兩岸和平統一奔走,再加上他以前的功勞,他被埋進八寶山也是理所當然了。

相關文章